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4年成都市茶店子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诞生 漩涡 真理 机戒
B: 青脆 单调 疑问 机器
C: 蚯蚓 阶段 文献 灵感
D: 加速 齿轮 正实 搜集
下列句子中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连续)搬到岸上。
B: 阴雨连绵的坏天气(持续)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C: 最近,我(连续)看了几场足球赛。
D: 我们虽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但是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在省赛中冲入前三名。
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提高勇气
B: 战胜困难
C: 改进方法
D: 寄托行李

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所描写的是同一个节日的诗句是( )

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D: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下面句子中用“/”划分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B: 休将/白发/唱黄鸡。
C: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D: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形近字单元词 。

幻______ 躁______ 侮______

幼______ 燥______ 悔______​

找出下列各项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

A.疲倦 绢秀 娓娓动听______ B.茂盛 偶而 身临其境______

C.歇脚 仰幕 戛然而止______ D.沮丧 轨道 迫不急待______

我能给下列词语找到自己的朋友。

反义词:

含糊——______

尖锐——______

粗暴——__

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

______

______

狡黠

抿住

解释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1 )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 2 )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 3 )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 4 )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诗歌鉴赏

( 一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与李白并称为“________”。
( 2 )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也暗示了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上。
( 3 )“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这里借指( )
A: 战争
B: 忧伤的心情
( 4 )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
( 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1 )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 2 )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 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 3 )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 4 )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①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 5 )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 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 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 6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 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 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 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查看原题]阅读理解。

山中的老杏树

①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篮,上了南山。

②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③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从“畅快、欣喜若狂、激动、欣慰、感动、归心似箭、盼望……”和“惧怕、愤怒、追悔莫及、愧疚、难过、忐忑不安、沮丧…”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要求:

①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②写清楚当时内心真实的情感变化。

③字数不少于300字。

④题目自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眼泪是回忆唯一的言语≈”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