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同仇敌忾 临危不惧 不屈不饶 奋发图强 B: 披荆斩棘 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 前扑后继 C: 举世闻名 破烂不堪 小心翼翼 安然无恙 D: 不容争辨 低头折节 风欺雪压 倾盆大雨 |
2、[查看原题] 读 《顶碗少年》,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顶碗少年在那次表演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但还是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B: 顶碗少年那股顽强拼搏、勇于挑战失败并最终战胜失败的精神给作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C: 《顶碗少年》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大世界露天剧场。 D: 从《顶碗少年》中我们不难悟出,生活中随时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能否不气馁,敢于从失败中走出来。 |
3、[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这是很重要的教学艺术。 B: 我们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C: 这个小偷能言善辩 , 被抓了现行还在为自己辩解。 D: 遇到问题我们一定要有追根求源的态度,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
4、[查看原题] 尼尔斯是怎么从熊窝里跑掉的?( ) A: 偷跑掉的 B: 熊爸爸放的 C: 阿卡救的 |
5、[查看原题] 他在流落到无人岛之前在哪生活?( ) A: 在巴西开一个果园 B: 在比西西比和 C: 在刚果 D: 在英国 |
1、[查看原题] 读拼音,写词语。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1 )“眼前的一穗”指________,“最大”的“追求”指________。“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又指________。( 2 )文中把人生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与追求最大的理想相联系。 ( 3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句中“麦穗”加引号表示________。 ①引用原文 ②着重论述 ③特殊含义 ( 4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请你围绕这一句话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段话。[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笑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 1 )写出四个带有想字的四字词语。( 2 )笑有很多种,请你在下面写出五种类型的笑。( 3 )三个笑容指的是哪三个笑容?( 4 )作者是在什么时候站在窗前的? ( )A: 白天 B: 傍晚 C: 夜晚 ( 5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比喻句。( )A: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 B: 映着月儿,似乎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 C: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D: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 ( 6 )自然段是回忆性的文字,这两段内容有什么共同点?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题目:忘不了的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②写清楚节日中的风俗和故事。③不少于4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〆何必再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