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23岁的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 1 )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举目无亲:________①抬起 ②全 ③推选 ④举动
一见如故:________①原来的 ②原因 ③朋友, ④故意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①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________。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
②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
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________。
“汗珠”喻指________。
( 3 )你认为文章歌颂的是( )考点:
记叙文 一面
答案:
( 1 )【第1空】①
【第2空】③
( 2 )【第1空】流浪生活中受打击,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
【第2空】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
【第3空】健康的成长
【第4空】鲁迅付出的心血
( 3 )A
( 4 )是一个关心青年 ,为人民大众服务,与黑暗作斗争,勇敢、无私、明朗的人。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 1 )“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诚实,不欺骗;B.信任,不怀疑;C.消息;D.书信;E.随便。文中下列词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呢?
姑母写信________ 信笔涂鸦________ 找到了自信________
( 2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钟爱有加:________。
大名鼎鼎:________。
( 3 )文中提到的两位作家,他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4 )找出文中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语句。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最后的姿势》精彩赏析。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 1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 2 )“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3 )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除了这篇课文以外,还有许多歌颂谭千秋老师的文章或诗歌,请你搜集一两篇(首),并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老师的用意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拜访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早 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 对他说 老师就在岛上 你自己去找吧 十天以后 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海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海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老师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夸奖说:“好,好,好极了!”
( 1 )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语。①气喘吁吁:________
②一望无际:________
③惊涛骇浪:________
①俞伯牙苦学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________》。
②“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这里的“老师”是指________。
( 3 )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________的琴师 ________的心情 ________的大海
________的山峰 ________的松涛声 ________的乐曲
( 5 )老师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