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忙碌在修车铺里。一天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一家六口的生计。但修车毕竟是个累人的工作,每天总有千不完的活。晚上,父亲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而不太懂事的我一见到他,便兴冲冲地到他怀里撒娇。
记得上中学的前几天,父亲带我上街。当路过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看看我脚上的鞋,说:“这双鞋太旧了,到镇上去上学哪能没有新鞋!爹给你买双新的。”我说:“爹,我脚上的还能穿。”但父亲执意要买。父亲把新鞋给了我。_____是最便宜的,_____我还是感动得泪水在眼中打转。我把它搂在怀里,像搂着宝贝似的。
开学那天,父亲放下手中一大堆要的活送我去上学。一路上,我沉默不语,父亲则好像很轻松。我们翻过一座山,来到了学校的门ロ。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儿呀,到了学校可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你是爹的希望啊!”父亲走了……
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我的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生活的艰
辛消磨了父亲的年轻和英俊,但永远消磨不了他对儿子的牵挂与期望!
我呆呆地站着,脑海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苍老而疲惫的脸。此时此刻,我觉得背在肩膀上的,_____是书包,_____有父亲那声咛和那份希望。
( 1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里。既然……就…… 不仅……还…… 虽然……但……
( 2 )阅读写人的文章,要细细品读人物的外貌描写。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脸和手的词语或短语。从这些词语或短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虽然、但;不仅、还
( 2 )描写脸的:饱经风霜。;深深的皱纹 苍老而疲惫 描写手的:粗糙我感受到了“父亲”饱受生活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经历了很多风雨和挫折。
( 3 )①在修车铺整天忙碌,每天有干不完的活;②上街执意为“我”买新鞋:3放下手中很多的活送“我”上学。
1、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蜡烛
蜡烛并不起眼。用蜡裹成一根小小的蜡烛,中间穿根芯,就制成了这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蜡烛。
有人说,“蜡烛在现代社会里是落后者”,而我却并不认为蜡烛如此无用。当人们需要它并点燃它时,它就无私的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当人们熄灭它,把它冷落在角落时,它也从来没有发出过半点怨言。这平常很不起眼的蜡烛,品格是多么高尚啊!人类需要这种品格,人类不能没有这种可贵的品格!
望着蜡烛,我不由得想起了无数具有蜡烛品格的人。当你学习获得某项成功时你可曾想到,在这背后,老师正默默地耕耘着,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把知识与爱给了我们;当体育健儿夺得一块块奖牌,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时,人们可曾想到,在这背后,又有多少教练员、陪练员为此付出血;当人们靠现代化机械去劳动,自己轻松之余,人们可曾想到,科学家此刻正不分昼夜地工作着……他们不就像蜡烛一样,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吗?他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给世界带来无限光明。
我愿化作一支蜡烛,无私的将自己的全部光亮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类,换取大家的光明!
啊!蜡烛,我赞美你!
( 1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 )卑鄙——________ 索取——________ 紧张——________ 重视——________
( 3 )按要求摘抄句子。①文中写蜡烛精神具体体现的句子:________。
②文中的一个过渡句:________。
③赞美具有蜡烛品格的人的原因:________。
( 4 )除了文中提到的这几类人,还有哪些人具有蜡烛一样的品格?请你模仿第二段的写法,在举出一个例子。当________时,人们可曾想到________。
2、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杯弓蛇影
晋朝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
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乐广很想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么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在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回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便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 1 )读文章,填空。朋友得病的原因是________,其实这蛇是________,后来乐广________,使这位朋友的疾病痊愈了。由此,我想到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
( 2 )“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想一想,乐广会怎样说明原委?3、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情况,就到齐宣王那里,自称技艺高超,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了王位。齐泯王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 1 )齐宣王在位时,南郭先生为什么“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