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四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常常浮现——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威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骇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次遇见那些为所欲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 1 )“有些人”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让“我”难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2 )关于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女老师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连“挖”字都不会写
B: “我”很快乐和自豪是因为同学不会写的字“我”会写
C: “我”刚开始对米店的胖女人不信任,担心她收了钱不会送米
D: 米店的胖女人不敢把米送到陌生人的营地里
( 3 )对画线部分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老师很不起眼,没有其他学者威严高贵
B: 女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比其他学者教给“我”的知识多
C: 其他学者威严高贵、无所不知,让“我”感到很崇拜
D: 女老师以谦逊和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我”很感激
( 4 )画线部分②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①女老师,用她的谦逊和对“我”的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心。②米店的胖女人,对诚信和良知充满敬畏。
( 2 )C
( 3 )D
( 4 )这个句子是对米店的胖女人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当“我”担心胖女人会收了钱不送米的时候她的惊讶和不可思议。这样写体现了她诚实守信、敬畏良知的品质。

扩展学习

1、四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诺言

信守和尊重一个诺言,或许要比登一座山更难。

有这样一则异国故事:在一座城市的冬夜,一位正要赶末班车回军营的军官被一位妇女拦住,军官有些生气,妇女赶忙解释:她在行人渐稀的街头看到一个孩子,他是黄昏玩打仗游戏时被派到街角“站岗”的,他的“指挥官”说过,没有命令,不得撤退。妇女明白,这个时候,已忘记这件事的其他孩子可能已熟睡在热被窝里,就劝他赶快回家,但执拗的孩子坚持接到命令才离开。无奈中她想到请一位军人帮忙。军官没说什么,脸上充满柔和又肃穆的神情。他迈着军人的步子走到孩手面前,敬了一个军礼,报上军衔道:“你已出色完成任务,我命令你立刻撤岗回家。”孩子信服地看了看军官,回了一个军礼,欢跳着离去。

寒寂的夜空看到了,穹宇下的三个生灵为一个诺言庄严地相逢。

花儿是春天的诺言,潮汛是大海的诺言,远方是道路的诺言。世界,因为信守许多大大小小的诺言,肃穆而深情。

( 1 )从短文中找出符合下面句子意思的词语。

相信、佩服。________庄重而严肃。________

( 2 )军官“脸上充溢着柔和又肃穆的神情。”这是因为( )
A: 军官想装出认真的样
B: 军官被孩子信守诺言的精神所感动了。
C: 军官被那个妇女的热心所感动。
D: 军官准备去解决这件事。
( 3 )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夸张
B: 比喻
C: 拟人
( 4 )第四自然段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
A: 总领全文
B: 承上启下
C: 深化主题
( 5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

2、四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绘画,想当美术家。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听不见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看不见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tòng téng)苦万分,埋(mái mán)怨命运不好。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朵听不见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看不见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坏了,但耳朵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dàn tán)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顿时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慢慢地,觉得失聪反而有利,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改学弹琴的孩子,渐渐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更好,因为,他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果然,失聪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失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世界。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感激,拉住老人连连道谢。老人笑着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自己。事实证明,当命运断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埋怨命运,而要依靠自己。”

(选自《中国当代寓言 生命的真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1 )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
( 2 )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________

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________

( 3 )两个孩子改变追求以后,对自身缺陷的认识有了什么变化?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 4 )用简练的话概括第2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________

( 5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四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五月的秧苗


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公到地里去干活。叔公扛着锄头,到地里去清垄,我背着草筐,跟在叔公的背后,捡拾叔公清除下来的杂草。


五月的天,已很有些热。无遮无拦的天空下,火辣辣的太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射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天已有很多日没有下雨了,地里旱得很,还没长到我小腿弯高的玉米苗,全都晒得蔫蔫的,有些叶子都打起了卷。即使这样,叔公清垄还很仔细,他不仅把秧苗周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在每棵秧苗周围深深地划拉上几锄,仿佛嫌秧苗根下的水分还蒸发得不够似的。


我不解,便问:“秧苗都旱成这样了,为啥不浇水,还要再划拉上几锄?”叔公笑着回答说:“傻孩子,知道吗,有钱难买五月旱。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表面看起来,秧苗蔫蔫的,一点儿也不翠绿茂盛,但秧苗的根却会因此扎得深,扎得牢固,一旦到了六月的雨季,秧苗就会迅速地往上蹿个子,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秧苗也不会倒伏减产。而且,由于秧苗在土壤里根系扎得深,分布广,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多,结的果实——玉米也会特别大……”

听了叔公的话,我不由得恍然大悟。


多年过去了,叔公的话还回响在我的耳旁。现在细想,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得风雨的。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

( 1 )五月正是玉米苗________的时候,旱一旱它,秧苗的根会扎得________,扎得________。到了六月,玉米苗就会________。
( 2 )为什么说“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
( 3 )本文表面是写________,实际上告诉我们人在成长过程中要________的道理。
( 4 )读了短文后,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