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元代

【大石调】青杏子_咏雪空外六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咏雪空外六花番,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严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拚酡颜,畅饮休辞惮。【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記憶是一座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无限的思念 的原文1

且载图明示。笔锋遒劲,语句铿锵。

网友 阴霾深处 的原文1

不错呀。。看起来。。

网友 别把世界看得太清ヽ 的原文1

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nice

网友 つ真心、珍以﹏ 的原文1

此联前两个分句中的“浅浅”、“弯弯”、“甜甜”、“闪闪”四处叠字的运用,不仅自然生动,而且音韵和谐,这无疑对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网友 自顾自乐 的原文1

作品中有许多对仗句式,构成对称美和均衡感。律诗中的的颈联、颔联要求对应字词性相同,构成对称美。对称、均衡的事物是符合自然原理的。诗词之对仗,并非绝对对称,是具有对比的相称,是动态的平衡。因为除了词性相同外,还要求平仄的对比,从而形成抑扬顿挫的音调美和铿锵变化的韵律感,平仄的交替变化,一张一弛,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诗词中的押韵,更由于字音和谐而引起听觉的愉悦。

网友 来世〃我带你穿越 的原文1

开宴邀宾列翠鬟,拚酡颜,畅饮休辞惮如品美酒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我就会这句

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这绝对千古名句

网友 微笑德背后 的原文1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 真猛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严寒我喜欢

网友 屋檐。上有我 的原文1

哇哇哇太好了

网友 宝、、爱╱从头来过 的原文1

咏雪空外六花番,被大风洒落千山这句真好

网友 捷报频传 的原文1

谁如果乱改诗句,小心我让雷劈死你!

网友 、欲哭无泪 的原文1

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诗情画意啊

网友 〆带刺的玫瑰 的原文1

很精练的品评,老诗新意,尽发乎于肺腑。

网友 唯一的世界只有你、 的原文1

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我能背这句了

网友 kobe菲菲 的原文1

挺好的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

网友 北去候鸟 的原文1

我是诗词初学者,写评论更是班门弄斧,不对之处,请行者指出。

网友 少年冷血Re-Anima 的原文1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我喜欢

网友 刨根问底、拦不住 的原文1

现实主义为脚铃,以浪漫主义为羽衣,酣畅出“咏于物而不滞于物”“吟人绩而昭人心”的慧根灵性。

【白朴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