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忧思聚集,却不敢说出口,为解相思之情,想托飘荡之浮云寄去问讯的书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整日以泪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颜很快老去。百忧在心,谁能不独自感叹!唯有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来聊自宽解一下,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夜深了,忧思煎熬难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头看云间星绕月明,然而人却没有团圆。可怜晨雾中飞鸽发出阵阵鸣叫声,留恋徘徊不能慰存。
注释
⑴郁陶:忧思聚集。
⑵耿耿:犹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
⑶飞鸧:即鸧鹒 cānggēng,在中国常见的黑枕黄鹂。
【作品鉴赏】
《燕歌行二首·其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燕歌行》在诗史上久负盛名,但历来对其一“秋风萧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却问津甚少。其实是双璧一对,两篇对观,更饶意味。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此首与其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此篇人物一出场,几是脱口而出“别日何易会日难”,好像不加斟酌,其实含义复杂。结合前篇“念君客游多思肠”、“忧来思君不敢忘”,此句浸透思念之意,且“念”、“忧”至此翻覆而为困惑和感慨——“会日难”,即“会日何难”,承上“何”字而省。人生一世,生计羁绊,天各一方,时或有之。至于汉末动乱,“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七哀》)的现象,竟为寻常之事。对于钟于情的室中思妇则郁结为满腹牢骚哀怨。在上篇“念”、“思”之后,此首接手,不假思索,即道出心曲,此其一;其二,由眼前的“会日何难”,相见不易,滋生懊悔当初“别日何易”,分手匆匆,而“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思;其三,昔日分手仓促,满意料相逢不远,岂料归期无望,这就反省出当今“相见不易”,“会日何难”之意。忧思与期望,失望与懊悔,哀怨与怅望融为一句,引发以下若许曲曲不尽之心绪,可谓“立片言以据要”,为一篇之关目,为通首之根源。次句“山川悠远路漫漫”,化用《古诗十九首》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句意。这是从空间的遥远申述上句“会日何难”之意。这和上篇以时令物候烘托思妇别离之久,用意相同,构思则异。这二句省透此诗主脑:“行役不归,佳人怨旷”(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李商隐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即脱胎于此。
《燕歌行二首·其二》着重刻画了一个“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的哀思衷肠无所倾诉的怨妇形象
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思妇独处,自然要“思君”,以至“郁陶”——忧思聚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为人之常情。怀此深忧,当须排遣、倾诉。可是,既“郁陶思君”,何以却“未敢言”?这句实与古辞《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仿佛。是说心思君,而君在千里之外,欲睹一面而未得,拳拳心曲,所思之人岂能得知。用曹丕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短歌行》)。“未敢言”,即不能言,与前篇“忧来思君不敢言”,措词取义相同。相见不得,相诉不能,而引起“鱼雁通书”、青鸟探看之意。“寄声浮云往不还”,有人以为是所寄问讯音书犹如飘荡之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徐斡《室思》其三也有同样的意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这是把“浮云”质实看之。看下“伏枕不眠”云云,“浮云”似为虚拟——以比游子,那么此句就是向远方游子“寄声”,然而回音杳然,一无反响。旧传李陵《别诗》其一:“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涯。”唐人雍陶《七哀》:“君若无定云,妾作不动山。”取意相近。这里寄书游子却往而不还,聚集思妇不少的困惑和疑虑:是役者戎马倥偬,战事紧急;还是其戍未定,“靡使归聘(问)”;还是染疾;还是负伤……这种种焦思悬念,都注入这一句不愿明言之中。这时再回头看上句“未敢言”,则有多少不安忧虑隐伏其中。
这种无休止的巨大心理负荷不断加重,枯寂、失望,甚或绝望时或袭来,顿感青春消失,容颜无光。“涕零雨面毁容颜”就是抑郁忧伤心理的外现。此言忧郁令人老,下言忧思不解。“独(岂)不叹”,返照前“未敢言”。百忧在心,极需倾诉,却“未敢言”,欲吐还吞不能诉之,只是长吁短叹,其情之哀、忧之切、虑之深可见。二句合观,明知忧思伤人,却仍怀忧不减,此即“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经·卫风·伯兮》)用意,不过那是任情直说,此二句则前抑后扬,情思波折,跌宕反衬而加倍写忧。从首句至此,从心理展现的角度,刻画出一个“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哀思衷肠无所倾诉的怨妇形象。
《燕歌行二首·其二》描写备受忧思失眠的煎熬,表达抚息苦苦之哀思,加重孤栖自伤之情
人如果遇到困扰,忧虑而感觉不安,理智上就需消除情绪的动荡,寻求心理平衡,苦闷才会消散。第七句的“展诗清歌”,是写思妇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这是主人公聊自宽解的第一措施。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思苦歌伤,犹如前篇所言“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清商之琴音凄苦不堪,无丝竹相伴的清唱也格外凄冷。二者都是“乐往哀来”,忧上加忧,此之谓“举杯浇愁愁更愁”。
心怀深忧,多方排解不得,则辗转反侧而愁怀难释。“耿耿伏枕”一句,是说备受忧思失眠的煎熬。耿耿,犹言炯炯。至此点明长夜是怀人者最苦恼之时。这句不仅是上句“摧肺肝”的纷扰,也暗含一句潜台词——仍是“涕零雨面”的继续。这是化用《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句意。“不能眠”者,是因“怀忧”而又“哀来”。“披衣出户”漫步中庭,是思妇“聊自宽”的又一无可奈何的措施。步立踟蹰于溶溶月光中,思飞远方。这三句“不眠”——“出户”——“看月”递进而来,显明的层次表现夜时的延展流失。“仰看”句平静不露声息,但结合下句“飞鸧晨鸣”观之,“星汉西流”意已含裹其中。读者似乎可以想见,从思妇“仰看”的倩影,断续传来深深的吁叹声,因为那“谁能怀忧独不叹”的句子给人印象太深了。不仅如此,由她“仰看”明月,自然也会想到她会低头苦思,星绕月明,以见人缺。刘妙容《宛转歌》有“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见吴均《续齐谐记》),即与此诗意同。这实际上不就是唐人所说的“情人怨遥夜,竟夕(整夜)起相思”吗?这层意思,从下句“飞鸧晨鸣”看,长夜破晓,飞动于晨雾中鸧鸟的阵阵鸣叫,那声音于彻夜未眠徘徊中庭的思妇逗起若许可感可叹的自怜之情,更为明白。“展诗清歌”——而吟唱难续,“步立”“仰望”——星月增悲,终然不能慰存。种种措施不能抚息苦苦之哀思,倒加重了孤栖自伤之情。
《燕歌行二首·其二》将层次感和流动感相融合,抒发了微情动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
曹丕富于情感,是言情高手,善于表达细腻悱恻情思,而且喜用妇女口吻,形成柔肠宛转、掩映多姿的“女性美”风格。这首诗的一、三、四句,句内各有层次,如第四句满怀苦恼,又满带希望而“寄声”,却泥牛入海,“往而不还”,前者一展为一层,后者一收却藏住,顿挫波折间见出室思之熬煎,流动递进而加深情感。七、八两句之间也形成这种波折转藏效果;再则用了一连串否定句式:“未敢言”、“往不还”、“独不叹”、“不能眠”、“不能存”,形成希求排解而不能,再求排解又不能,情感起伏的波浪线,曲折流动,往复生姿,每往复一次,则深曲一层,形成情感上的层层涟漪。这种层次感和流动感二者的融合,就散发出微情动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有流动则变宕不定,有波折转藏层次,则“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而具丰神婉约,含蕴无穷的风味。
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把曹丕乐府比作“张乐于野,泠风善月”,也正是从“悲者形心静,哀者声必约”的微情动人、密意独往的角度评价的,施之此诗,更为中的。
【名家点评】
元末明初刘履:“忧来思君不敢忘,微吟而不能长,则可见其情义之正,词气之柔。”(《选诗补注》)
明代胡应麟:“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诗薮》内编卷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从明月皎皎入第七解,一径酣适,殆天授,非人力。”(《船山古诗评选》)
清代吴淇:“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文辞典雅,飘逸洒脱,对仗工整,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