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唐代

秋登万山寄张五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原来~路灯也是那么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注释
⑴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⑵“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⑶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⑷“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⑸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⑹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⑺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⑻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⑼“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荠:荠菜。洲:又作“舟”。
⑽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⑾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作品鉴赏】
《秋登万山寄张五》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秋登万山寄张五》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名家点评】
《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语: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故戴皓诗‘长安树如荠’。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此耳学之过也。”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兰)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皓意。
《王孟诗评》:刘云:朴而不厌。
《升庵诗话》:《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自是俊语。梁戴皓诗“长安树如荠”,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孟浩然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唐贤三昧集笺注》:刘云:“时见”二句,其俚如此。
《唐贤清雅集》:超旷中独饶劲健,神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结出主意,通首方着实。
《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平行线 的原文1

这首诗好美啊

网友 这个女人我爱定了╰ 的原文1

太棒了!

网友 -自演自醉╮ 的原文1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good

网友 情绪搜索中 的原文1

古人云“诗言志”。古代许多先贤圣哲,往往用诗词表达哲理。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令人咏诵不绝。

网友 太阳在下雨、 的原文1

清晰雅致,韵味无穷,就如名字一样,琴声悠扬,文字婉致。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诗情画意啊

网友 情绪搜索中 的原文1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情画意啊

网友 小╮矫情 的原文1

诗的好坏,不在于思想性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发自真情,以及这种出自真情的吟唱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当然,境界高的诗更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是好诗无容置疑,但境界这个概念,空泛得很,有些诗,你很难界定或比较其

网友 抓不住的感情 的原文1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棒棒哒

网友 被受伤的眼睛 的原文1

洋洋洒洒,词义委婉,缠绵动人,读之令人荡气回肠,用词考究,表达意境完美无瑕,

网友 寸断的感情 的原文1

这诗的有才就在于,诗作结构严谨,首尾衔接,一二句承接稳而七八句转结妙,中二联对仗工整,且颌联写实而颈联入虚,虚实相济恰到好处。层次展开脉络分明,开合有致笔力停当,收结之雄浑豪爽直有王昌龄边塞诗的那种气魄。

网友 _╳×花清香 的原文1

读题目,就知道此诗来得真适时,或许就是为南海争端、东海保钓之近期国土纷争事件接连发生有所感悟有所愤慨而吟唱的,但却不知道这涂运桥会把一首游览诗吟唱得这么痛快、这么豪爽、这么激荡国人的情志与胸臆。要说一说这首七律的豪放气魄与精彩文笔如何地首屈一指,还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得透彻之事,这里只择紧要之处作一番解读吧。

网友 灵风 的原文1

现实主义为脚铃,以浪漫主义为羽衣,酣畅出“咏于物而不滞于物”“吟人绩而昭人心”的慧根灵性。

网友 1种窒息旳疼、 的原文1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太美妙了

网友 莫名其妙哭了哭了. 的原文1

自古深情惟一痴。,字字珠玑,相思一叙,一步一曲,一花一絮,君兮我兮,词工韵美,

网友 我还唱那首歌。 的原文1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太美了

【孟浩然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