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昌黎集》中,酬赠张十一功曹署诗颇多,而署诗绝不见,惟《韩子年谱》载其一篇,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亦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署与退之同为御史,又同迁滴,故诗中皆言之。退之答署诗云:“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初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又有祭署文云:“我落阳山,君飘临武。君止于县,我又南逾。”临武属郴州,在阳山之北。二诗皆此时作也。
《韩文考异》:言张之歌同酸苦,而己直归之于命,盖反《骚》之意,而其词气抑扬顿挫,正一篇转换用力处也(“我歌今与”句下)。
《黄氏日钞》:《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感慨多兴。
《竹庄诗话》:《集注》云:公与张曙以贞元二十一年二月赦自南方,俱徙掾江陵。至是俟命于郴,而作是诗,怨而不乱,有《小雅》之风。
《唐诗镜》:每读昌黎七言古诗,觉有飞舞翔翥之势。
《批韩诗》:朱彝尊曰:写景语净(“沙平水息”句下)。借张作宾主,又借歌分悲乐,总是抑人扬己(“我歌今与”句下)。汪琬曰: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得反客为主之法。观起结自知。
《初白庵诗评》:用意在起结,中间不过述迁滴最移之苦耳。
《韩柳诗选》:起结清旷超脱,是太白风度,然亦从楚《骚》变来。
《声调谱拾遗》:纯用古调,无一联是律者,转韵亦极变化。
《古诗选批》:韩诗七古之最有停蓄顿折者。
《昭昧詹言》:一篇古文章法。前叙,中间以正意苦语重语作宾,避实法也。一线言中秋,中间以实为虚,亦一法也。收应起,笔力转换。
《求阙斋读书录》:自“洞庭连天”至“难追攀”句,皆张署之歌词。末五句,韩公之歌词。
《十八家诗钞》:顾侠君曰:起即嵇叔夜“微风清扇,云气四除,皎皎亮月,丽于高隅”意,而兴象尤清旷。
《增评韩苏诗钞》:三溪曰:声清句稳,无一点尘滓气,可谓不食人间烟火矣。
《评注韩昌黎诗集》:用韵殊变化,首尾极轻清之致,是以圆巧胜皆,集中亦不多见。
《韩诗臆说》:此诗料峭悲凉,源出楚《骚》。入后换调,正所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写哀之词,纳入客语,运实于虚(“海气湿蛰”句下)。一句中顿挫(“州家申名”句下)。此转尤胜(“天路幽险”句下)。高步瀛曰:以上代张署歌辞。贬谪之苦,判司之移,皆于张歌同出之,所谓避实法也(“天路幽险”句下)。以上韩公歌辞。高朗雄秀,情韵兼美(末句下)。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