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注释
⑴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⑵立春:节气名。
⑶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⑷闺中:指岑参妻子。
⑸杀:同“煞”,极甚之义。《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作品鉴赏】
《题苜蓿峰寄家人》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题苜蓿峰寄家人》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名家点评】
唐·皎然《诗式》:凡人出外,每逢时节不免有所思,所谓“清明无客不思家”也,矧参于玉口关外而逢立春乎?首句叙时。凡人出外,苟风景之可访,犹足流连,若“胡卢河上”,风景又恶,欲思家矣,“泪沾巾”写出一种悲感之状。二句叙地。开首两句,分明从参在关外自己面说,如闺中相忆,忽从对面说矣。二句以虚接为转。沙场何处不可愁人?言闺中虽有许多想象,只在空里捉摸,未至关外实见其恶而致愁耳。四句就三句发之,所谓顺流之舟也。此前两句切己身说,后两句切对面说,读此可悟章法。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他人只说闺思已足,此更深一层。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实历一苦语。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相忆外更生一意,语便不浅。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亦是对面衬托法。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真是让我感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