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唐代

代寄情,楚词体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君不来兮,徒蓄怨积思而孤吟。云阳一去已远,
隔巫山绿水之沉沉。留馀香兮染绣被,夜欲寝兮愁人心。
朝驰余马于青楼,怳若空而夷犹。浮云深兮不得语,
却惆怅而怀忧。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
何无情而雨绝,梦虽往而交疏。横流涕而长嗟,
折芳洲之瑶华。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
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处女空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乡愁为主线,虽说这乡愁如酒,越陈越浓,然而不同的是,美酒越浓越香,而乡愁却越浓越苦。在联语有限的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自然是一幕幕令人悲痛欲绝的场景和一段段裹满血泪的悲欢离合诉说。

网友 红楼梦中人 的原文1

此联前两个分句中的“浅浅”、“弯弯”、“甜甜”、“闪闪”四处叠字的运用,不仅自然生动,而且音韵和谐,这无疑对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尼玛,太赞了

网友 粗粮王_ 的原文1

君不来兮,徒蓄怨积思而孤吟,如一杯浓酒,越品越香。

网友 爱、不懂事 的原文1

何无情而雨绝,梦虽往而交疏我能背这句了

网友 ╄→简简单单&iove 的原文1

浮云深兮不得语,却惆怅而怀忧,我最喜欢这句

网友 灵气 的原文1

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这绝对千古名句

网友 ﹏謓心1o0% 的原文1

只有参悟透了格律诗词的种种规则和特质,才能爱之深、护之切,增强遵循、掌握、呵护它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网友 难以释怀灬 的原文1

全诗语言冲淡自然,颇有山水田园诗的妙致。

此律虽没有深奥的文字、华丽之辞藻,但亮在言淺意深,且深具感染力。一般普罗大众也都看得懂,更易引起共鸣。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吧!以上这点就是我推介此律的最大因素。朋友们!当您读完全诗后,或许您也会感染到一股淡淡的惆怅之味,久久不去吧!

网友 佳人有约 的原文1

一首诗居然含有这么多意思和情感,真是让我感叹啊!

留馀香兮染绣被,夜欲寝兮愁人心,这句读来饶有兴趣,品味十足。

实属寻常。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多对子,既对且工,炉火纯青,天衣无缝,至真至美。

网友 扯出’微笑 的原文1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网友 ?爱不单行) 的原文1

这首词通俗易懂,读后使人振奋,胸襟开阔,值得学习推荐。

网友 海誓不盟 的原文1

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 真猛

网友 擅长隐身 的原文1

横流涕而长嗟,折芳洲之瑶华这句真好

网友 刨根问底、拦不住 的原文1

朝驰余马于青楼,怳若空而夷犹,这句意境把握的太好了,不服不行啊!

网友 你明白逃不过。 的原文1

云阳一去已远,隔巫山绿水之沉沉,如作者亲临,真实生动,很有现场感!

网友 牵手、默相惜 的原文1

很好很不错大家都来看看吧

【李白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