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唐代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朝代:唐代     作者:李隆基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
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
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
预想汤池起烟雾。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旧情绵绵”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默落丶此釹孓 的原文1

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网友 __∝星愿 的原文1

文辞典雅,飘逸洒脱,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网友 瘦尽灯花 的原文1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词工律正,珠玑含泪,句句憾心。

网友 是我的海 的原文1

一直在学诗 从小就学诗 很有意思

网友 其实俄真的爱过迩ゝ 的原文1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完美

网友 滔滔人生 的原文1

分析的太美妙了

网友 ζ伊人枉断肠 的原文1

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

联家采用了自对、叠字、复辞等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得联语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动,全联更加出彩。

网友 '、痛彻心扉. 的原文1

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辞工韵美,立意优雅。

网友 ㄗs:爱无赦 的原文1

好诗!大气磅礴!

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如一杯浓酒,越品越香。

网友 奢求的爱不如不爱 的原文1

上阙作者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大肆铺叙、渲染对家的牵挂。不惜笔墨层层递进,把家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整个铺叙过程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句句写家而不着一个家字。令人信服。整阙描写的是一个具体的家,是个案。作者通过对家的铺叙为下阙埋下伏笔。而作者诗中所指的家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具体的家组成的一个中华大家。从以下诗句中我们来慢慢品读:

网友 恩、想伱了╰╮ 的原文1

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这句真好

网友 记忆、格式化 的原文1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这绝对千古名句

网友 巴黎左岸 的原文1

艺术源于生活,旅游赏景乃一大快事,又能提供素材,词工韵美,

读题目,就知道此诗来得真适时,或许就是为南海争端、东海保钓之近期国土纷争事件接连发生有所感悟有所愤慨而吟唱的,但却不知道这涂运桥会把一首游览诗吟唱得这么痛快、这么豪爽、这么激荡国人的情志与胸臆。要说一说这首七律的豪放气魄与精彩文笔如何地首屈一指,还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得透彻之事,这里只择紧要之处作一番解读吧。

网友 给力的青春~~已远去 的原文1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词句工整。

网友 专属回忆ヽ 的原文1

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

太有诗意了,有韵,喜欢

【李隆基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