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注释
①辛夷:一种香草。
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作品赏析】
《三月》这首诗通过对三月景物的描写,体现诗人韩偓对少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人们在寒食节前纷纷到郊外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三月,万物复苏,草木吐绿的季节,迎春花刚刚凋零,含苞待放的桃花悄悄露出粉红的花蕾,尽情吮吸春雨甘露。一年四时中,最好的是霏霏细雨浸润一切的阳初春三月,而人生中一去不复还的也正是如同三月一般令人不舍的青春岁月。吴国远离京都,那纵横交错的每一条江河都将最终流入广阔的大海。昔日雄伟的汉家陵阙,如今也隐没在一片凄迷的野草中了。现时的烦恼加上往日的遗憾让我倍感无奈,不如沉醉在邻家甘醇的美酒中,忘掉一切的烦恼。韩偓的七言律诗《三月》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晚唐早已没有了盛唐的雄壮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剩下的仅有颓废和衰弱,作为始终坚持反对朱全忠篡唐的有气节的士人,身处这种时代,面对危乱的时局,却只能无奈叹息,这首《三月》正是诗人无奈的哀叹,一方面是借哀叹美好的初春三月来哀叹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为自己盛年易逝,无可挽留,功业未就的现实感慨万分,诗的结尾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万般无奈的心情表露纸上,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三月》中,韩偓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
在诗歌的艺术特色上,诗人采用了《诗经》中“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人欲表达韶光易逝的悲哀,不直接表达,而是先写“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刚看这两句似乎这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咏春之作,颔联“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笔锋突然一转,无尽的悲叹流于纸上,这正是“比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颈联“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诗人突然又从现实回到历史中,眼前的吴国江海,汉家宫阙寄寓多少了历史的感慨,演绎了无数历史的兴衰,体现了这首诗的时间跳跃性,给人一种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现实的感觉。尾联“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诗人又将我们拉回到无奈的现实,排遣不去的新愁旧恨,面对流逝的年华,颓危的国势,朱全忠篡唐的威胁,种种无奈叠加在一起,使诗人的愁绪如同重压于心中的一块巨石,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浇心中的块垒,“须就邻家瓮底眠”,那种无奈却更加令人感到无法释怀,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仿佛也有一种要与诗人一同浇愁的冲动,这也正是《三月》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如品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