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溪水潺潺地流淌,夕阳照射着农家。全村没有鸡犬叫,只听乌鸡叫喳喳。千村冷落凄凉苦,如同寒食万户家。不见炊烟升腾起,旷野萧索几点花。
注释
⑴潺(chán)湲(yuán):形容河水慢慢流淌的样子。
⑵寒食:指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天起一连三天不动烟火,只吃冷食。也有的地方把请明叫“寒食”。
【作品赏析】
《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是晚唐诗人韩偓在唐亡之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突出表现了村落的冷落凄苦
藩镇军队扰民的罪恶。诗的第一句是从“溪水”和“夕阳”落笔。溪水照旧潺湲流淌,夕阳也依旧地照射着大地。如果与本诗的诗题和诗文的后三句联系起来,就会给“溪水”和一夕阳”涂上重重的悲哀的色采。那哗哗的水声,夹着无限的悲愁,那惨淡的夕阳,涂抹在田野上,撒在流水中,这样使潺泼的溪水更增添了悲愁的气氛。诗中一连用两个“自”字,就更增强了诗文的表现力。“水自潺缓”说明经过战乱,溪流之上无人行船、无人渡河,所以河水也只有空空的自流了。太阳东起西落,似乎与人事没有关系,可是在乎时,晨旭初红,便有一无数的男女晨起劳作,夕阳落辉时劳动者扛锄而归。而如今,“村落皆空”,无人耕种。所以夕阳也只好空“自斜”了。诗文的第二句是从听觉止来写的。这里没有鸡鸣犬吠,一片死寂,而且在这死寂中,不时传来一声声乌鸦的叫声。“鸡犬之声相闻”,这是和平的景象,可是如今,这里既听不到鸡鸣又无犬吠,这一切告诉作者,这里只是一片废墟了。诗人在这里用一“无”字和一个“有”字作一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了村落的冷落凄苦。诗文的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村落。映入诗人眼底的,是杳无人烟的村落。在这夕阳斜照的时刻,“千村万落,见不到一缕炊烟,这使诗人想到了寒食节——可是,这时不是寒食节,是兵灾人祸洗劫了村庄。这里写出了兵灾面积之大,灾情之深。在这毫无生气的荒野上,却点级着几技野花,给这死寂又增加了几分凄凉的色调。
《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描写战乱后农村人烟绝灭的悲惨景象,抒发了作者韩偓忧国忧民的情怀,饱含感伤之情,以及对藩镇割据扰民的罪恶的控诉。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衬托与用字。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写的是安史之乱时国家残破的景象。有人评注杜甫这两句诗说 :“‘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明无人矣。”认为诗的可贵之处,是“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像杜诗这样 只说“有”什么,不说“无”什么,确实使诗含蓄蕴藉,艺术手法高明。而韩偓这首诗同时写“有”又写“无”,以“有”衬“无”,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沿路看到的村庄“有”什么,“有鸣鸦”;“无”什么,“无鸡犬 ”。能“见”到的是什么,是 “花 ”;“不见”的又是什么,是“人烟”。这样,一“有”,一“无”,一“见”,一“不见”,就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的惨景,描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艺术画面,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衬托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法。以丑衬美,美者更美;以动衬静,静者更静;同样 ,以“有”衬“无”,也可以使 “无”更显得一无所有,如果说,杜甫的《春望》是含蓄之美,那么,这首诗则是衬托之妙。古代不少诗人喜用“自”、“空”二字,常把这两个字用在同一联的上下句形成对仗。例如“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何逊《行经孙氏陵》),“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许浑《旅夜怀远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等等。这首诗也用了这两个字 ,可是用法独特 ,另具一种韵味。他似乎觉得用一个“自”字份量还不够,所以在首句一连用了两个“自”字。他又并不把“自”与“空”对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个“空”字 。“水自潺湲日自斜”这两个“自”字,和 “不见人烟空见花”的“空”字,两相呼应,呈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 ,无人问津 ,空空荡荡,一派荒废。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自古深情惟一痴。,字字珠玑,相思一叙,一步一曲,一花一絮,君兮我兮,词工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