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唐代

赠弹琴李处士

朝代:唐代     作者:李山甫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世上几时曾好古,
人前何必更沾襟。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落幕の蕜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李山甫
李山甫,字明叟,一字公晦,号龙溪钓叟,军事家,诗人,北宋建昌军南城县龙溪保,今资溪县高田乡龙荫村。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神宗元祐二年(1087年),终年69岁。李山甫是李觏五服内堂侄,是南唐李氏在资溪的第二号人物,受到神宗...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的原文1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太美妙了

网友 是我的海 的原文1

这一警句有多气魄有多雄浑有多激励人心的话,你想一想毛泽东那一句“残阳如血”的意象,再想一想中国古代“夸父

网友 拜托小姐 的原文1

儿庄大捷,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最可以扬眉吐气的一场漂亮战役。在历时近半个月的激战中,共歼灭日军1万余人。为此,中国军队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

网友 留不住的沙┗ 的原文1

特别想知道此诗的写作背景

网友 默落丶此釹孓 的原文1

古诗作者大都对事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洞悉,对抒发的情感有真切的体会和深沉的感受,不作无病呻吟。对场景的描写,要观察细致、深入,有过人的直觉力,方能抓住特征,形成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十字,用大写意的手法,呈现边塞风光的图景,意境高远、宏阔。

网友 你走呀 的原文1

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我要背下来。

网友 仲夏成霜 的原文1

太棒了!

网友 浪郎 的原文1

巧妙连用数字又不见雕琢的绝技。其词作善于避熟就险,以超人的胆识,巧妙摆布,产生氲氤的气象、磅礴的气度,读来妙不胜收,韵味无穷。如《休闲情怀》在用全一至十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千、百、万,全词竟有13个数字,可谓空绝千古。

网友 洁娜kina 的原文1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这句妙不可言

网友 安于现状 的原文1

对仗工稳,巧构出彩

网友 小╮矫情 的原文1

这只不过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具备了扎实的功底,在此基础上,心中的激情恰与眼前的实景交汇,顿时撞击出思想的光芒,笔下写出来的诗句,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天籁之音。例如这结句的“手提落

网友 ;_夨落啲鈊﹖ 的原文1

上阙作者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大肆铺叙、渲染对家的牵挂。不惜笔墨层层递进,把家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整个铺叙过程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句句写家而不着一个家字。令人信服。整阙描写的是一个具体的家,是个案。作者通过对家的铺叙为下阙埋下伏笔。而作者诗中所指的家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具体的家组成的一个中华大家。从以下诗句中我们来慢慢品读:

网友 一点点的思念、 的原文1

善用叠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如《永世酬恩》全词竟鬼使神差用了104个叠字,跌跌宕宕,起起伏伏,情真意切。将从李清照处学来的叠字推到高峰,可谓出神入化!

网友 0 的原文1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真是让我感叹啊!

【李山甫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