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冷的野外黄叶零落,林木萧疏,红日西沉,暮霭弥漫,乌鸦想要归巢了.
屋里的油灯乍有乍无,灯光忽闪忽闪,时亮时暗.
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外面下起了淅淅小雨,我不脱衣冠而睡.
终因时间过久,解衣而卧,但怎么也不能入眠,还听到槽头的疲倦的马在嚼着草料。
【作品鉴赏】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是诗人投宿于巨野(今属山东)旅舍时一首抒情绝句
晁端友的诗为当时人所称赏,苏轼在《晁君成诗集引》中说他的诗“温厚静深,如其为人”(《东坡集》卷二十四)。
诗的一二两句由暮写到夜,由野外写到室内,形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寒林”,除了写荒郊野景,黄叶零落,林木萧疏,还暗寓着季节。“残日”,也是一方面绘景,红日西沉,暮霭弥漫,同时也明点着时间,已近黄昏之时。冬日傍晚,“欲栖乌”,也就是“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残晖笼罩着疏林,寒林的梢顶盘旋着归鸦,构成了暗淡凄冷的意境。第二句由外景转为内景:“壁里青灯乍有无。”“青灯”,即油灯,其光发青,故名。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为节》诗云:“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乍有无”即乍有乍无,也就是灯光忽闪忽闪,时亮时暗。这是由于灯芯小,且有风吹的缘故。乌鸦归林,旅人投宿,在此日暮天寒之际,寓居于灯影幢幢的旅舍之内,诗人心旌摇荡,思绪纷乱。
诗的三四两句由坐写到卧,由雨写到马,宣泄了一种空虚、落寞的情绪。“假寐”,指不脱衣冠而睡,通常指坐着打盹儿。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外面下起了淅淅小雨,更使人增加愁闷。终因时间过久,解衣而卧,但怎么也不能入眠,还听到槽头的马在嚼着草料。夜阑人静,疲马嚼着残刍,窸窣之声,更使人觉得深夜的沉寂。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全诗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客观景物为衬托,表露凄风苦雨中人生飘泊之情
“疲马”是疲倦的马,“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疲马啮残刍”,既表明时间之久,夜之深,又表现声音之弱。卧听着疲马啮着残刍,触动着诗人疲于奔波,深感孤寂的情怀,更使他久久不能入眠。
这首诗写诗人羁旅之中感到飘泊无定、前路茫然的感情,寓情于景,颇具功力。以物寓意,自然贴切。诗中的“乌”与“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将这两物摄入诗篇,是有含意的。乌鸦暮投林,而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犹如人夜深仍然难寐。以景明情,含蓄蕴藉。诗人以残日的余晖,青灯的微光,小雨的细声,疲马的啮刍等自然之景,形成一种幽寂、空漠的意境,从而烘托出他的心情,诗人外孙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卷上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为“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龁残蔬”,“蔬”其实为“刍”之误。“不寐”不如“假寐”,“羸马”不如“疲马”。因为“卧听”就已明示为“不寐”,不必重复。而“假寐”,则说明诗人感到旅途劳顿,要睡了,但心绪不宁,又不能入睡,先是“假寐”,而后决计卧眠,层次是很清楚的。至于黄庭坚受到此联启发而得句“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六月十七日昼寝》),系写马嚼枯萁之声,犹如风雨翻江,与这首诗中的意境迥然不同。这里是写长途劳顿,所以用“疲马”,而“羸马”是瘦弱的马,用在这里也就不切合句意。问题还在于这首诗中的灯光、雨声、马啮,其亮度、响度都是低弱的,情调是一致的,对诗人的情怀都起着衬托作用。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词工律正,珠玑含泪,句句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