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作品鉴赏】
《秋夜词》这首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生动质朴的比喻,率直地表示亡国之恨
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任谘议参军。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高尚的气节。《秋夜词》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刀。”诗人为了表现胸中郁积多年的“愁”和“恨”,不是采取怒发冲冠的直接表露,而是借物窝怀,以一种环境衬托的比喻手法,巧妙地利用“山外山”、“树边树”的视觉形象,引发出诗人亲身经历国破家亡的遗恨和愁怨。这里所说的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浊世界,乍一瞥见,愁浪之情莫可遏止。这两句诗简洁明快,对仗工整,取景设喻又非常浅近贴切。山、树本可以使人赏心悦目,然而在孤臣遗民眼中,只能勾引起无限的愁和恨。
《秋夜词》同时抒发作者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它同社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名句相比,虽然不如杜诗之工,但是移情于物,托景寄情,从而抒发强烈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还是颇有特色的。
“隔断秋月明”,紧承前两句,诗人大胆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诗人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不使共一处”,这是全诗的结句,以含蓄的手法揭示主题。诗人虽未明言同谁“不共一处”,不过,从诗人所写“无处堪挥泪”(《书文山卷后》),“我愁无地可耕渔”(见《宋遗民录》)等句,则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灭宋的元代统治者,使诗人陷入“无处”、“无地”的厄运,所以诗人在月色如银的秋夜进发出的愁恨,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的思怨。确切地说,全诗乃是针对元代统治者发出的反抗心声,誓欲隔断明亮的秋月,再不与元代新贵们“共一处”,其态度之坚决,气节之坚贞,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写到我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