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宋代

减字木兰花

朝代:宋代     作者:米友仁

柳塘微雨。两两飞鸥来复去。倚遍重阑。人在碧云山外山。
一春离怨。日照绮窗长几线。酒病情魔。两事春来无奈何。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厌倦现在的你ぉ”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米友仁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濵临死亡 的原文1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网友 稍纵即逝 的原文1

酒病情魔,这句读来饶有兴趣,品味十足。

网友 粗粮王_ 的原文1

语言必须诗化,内容必须有诗的意境。语言必须诗化,就是说要用形象思维,要隽永,耐人寻味。

网友 》:独侽孒♂铭﹏゛ 的原文1

欣赏情景交融的优美文字,问好莲心,遥祝愉快。

网友 龌龊想法 的原文1

两两飞鸥来复去经典语句,必须收藏!

网友 仰望向日葵 的原文1

作品中有许多对仗句式,构成对称美和均衡感。律诗中的的颈联、颔联要求对应字词性相同,构成对称美。对称、均衡的事物是符合自然原理的。诗词之对仗,并非绝对对称,是具有对比的相称,是动态的平衡。因为除了词性相同外,还要求平仄的对比,从而形成抑扬顿挫的音调美和铿锵变化的韵律感,平仄的交替变化,一张一弛,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诗词中的押韵,更由于字音和谐而引起听觉的愉悦。

网友 我只是你的网友﹌ 的原文1

好 不错,哈哈

网友 你说我猥琐Я 的原文1

对称美、均衡美、和谐美、修辞美、意境美

网友 为时已晚!! 的原文1

而用韵、用声的讲究,只是处于较次的地位。本人非不懂诗韵,相反,自有一套比《平水韵》更严格,因而更和谐的诗韵(参考了保留很多古音韵的广州话自编),只是尚未成熟,从不示人。如有谙熟各地方言的行家里手,愿与一起探讨,从而总结出一套既符合普通话音韵特点,又与众多方言尽可能适应的新诗韵,则是不负诗坛盛世,“齐为梦圆多出力”。

网友 时光小偷 的原文1

日照绮窗长几线,如作者亲临,真实生动,很有现场感!

网友 妖颜惑众 的原文1

一春离怨,文辞典雅,情景交融,意蕴飘逸,温婉凄清,词和韵美。

网友 东京铁塔 的原文1

人在碧云山外山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词句工整。

网友 一秒一幕 的原文1

现实主义为脚铃,以浪漫主义为羽衣,酣畅出“咏于物而不滞于物”“吟人绩而昭人心”的慧根灵性。

网友 一样倔强 的原文1

柳塘微雨,写到我心里了

现实主义为脚铃,以浪漫主义为羽衣,酣畅出“咏于物而不滞于物”“吟人绩而昭人心”的慧根灵性。

网友 年少轻狂 的原文1

两事春来无奈何,这句意境把握的太好了,不服不行啊!

网友 令人窒息 的原文1

艺术源于生活,旅游赏景乃一大快事,又能提供素材,词工韵美,

网友 巴黎左岸 的原文1

倚遍重阑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

【米友仁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