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作品鉴赏】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开篇明确提出归隐之难:天下之大,无处容身。表达了作者缺少知音,无处托身的苦恼
题目“留别辛稼轩”,可提供如下信息:曾与辛弃疾在一起,这时候要离开了。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中宜别后思念之情。(不过,本词没有,只是发牢骚)如果有什么与辛弃疾相同或相似的志趣,则会抒写出来。前三句,“乾坤”就是世界。“著身”就是托身。这三句的意思是,我知音很少,就算世界很大,我又到托身于何处呢?这句话突出了两个意思,一,辛弃疾就是他 的知音,两人有着共同的思想感情。二、辛弃疾这里就是他的托身之处。在辛这这里,他感到平安喜乐,其他的地方,于他而言,都是未知数。一方面表达了与辛弃 疾相聚的喜悦,一方面又表现了自己缺少知音、无处托身的苦恼。“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读来十分酸涩。从注释看,词人根本没有做官,没有做官谈 什么功成身退,又谈什么何日寻归路。这两句显然是在发牢骚,怨恨自己不能做官以展抱负。“多景楼”与“垂虹亭”,单就其名字看,就可以知道乃是胜景所在。 “一枕眠秋雨”是说卧于床榻,听秋雨淅沥,听着听着,也许就睡着了。这三句写观美景,住美地,自由自在酣眠,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不过,这不是神仙的生 活,而是隐士们的生活。它无非是作者做不了官,而设想出来的未来的隐士生活。此乃虚写。假如真要做了隐士,他就真快乐了。可惜的是,他与辛弃疾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积极的入世者,所以,后面的“虚 名相误”中,以官位为虚名,乃是吃不到葡萄狐狸说葡萄酸。后句“十年枉费辛苦”倒来得实在,追求了十年,一切努力都白费了。科举无路,做官无望,徒留悲伤。
整个上阕,就是讲做不了官的苦恼。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运用张翰的典故,表示作者决意归隐,颐养心性
下阕前三句,“明光”是汉代宫殿名,后泛指宫殿。此指朝廷,所谓“奏赋明光”,就是向朝廷献上辞赋。“北阙”是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 奏事之处,此处亦指朝廷。所谓“”,就是向皇帝上书。“无惊人之语”的“无”与前句的“不是”形成双重否定。这三句是说,我不是没有才能,我不是在向朝廷 上书献赋时没有惊人之语。它否定了自己没有才能的说法,当然就是指责朝廷不识贤才,未能录用自己。“我自匆忙”的“匆忙”意思是急急忙忙。言外之意是,我 太急了。“天未许”指皇帝还没有答应我让我做官。这句是自嘲,同时也是表达对朝廷对皇帝的不满。“赢得”是落得、剩得。这两句是说,我太急了,皇帝还没有 答应让我做官,我只落得衣裾上尽是尘土。进一步说,说是我只落如如此狼狈,落魄不堪。下面说,至于拿出白璧和黄金追欢买笑,都让你担任主角吧。这是刘过对 辛弃疾的临别赠言,意思是说,我走后,追欢买笑的事儿,都由你去干了,俺就没法参与了。这一点暗示出辛弃疾、刘过等人闲遐时的风流韵事。如果这三句是写 辛,最后三句就是写己。词人说,我像张翰那样产生了莼鲈之思,我要飘然归隐了。“浩然”是不可阻遏、无所留恋貌。它表明词人归隐决心已下,无可更改了。这 个结尾点明了告别的主旨:我要归隐了。整首词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你不让我做官,我还不稀罕呢,我要归隐去了。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我能背这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