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宋代

一寸金(尚书生日光州作。光州芍药甚顺,尚书为品次图之,故未句云)

朝代:宋代     作者:李弥逊

仙李盘根,自有云仍霭芳裔。更溜雨霜皮,临风玉树,紫髯丹颊,长生久视。鹤帐琅书至。长庚梦、当年暗记。佳辰近,回首西风,渐喜秋英弄霜蕊。
暂卷双旌,鸣金吹竹,蓂堂伴新戏。对璧月流光,屏山供翠,碧云乍合,飞觞如缀。早晚岩廊侍。终不负、黄楼一醉。丹青手、先与翻阶,万叶增春媚。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丢了自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为时已晚!! 的原文1

现实主义为脚铃,以浪漫主义为羽衣,酣畅出“咏于物而不滞于物”“吟人绩而昭人心”的慧根灵性。

网友 又是一个春夏。 的原文1

把黄河儿女的豪情奔放、阳刚之气充分体现了出来,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襟怀。

网友 三轮车夫 的原文1

对璧月流光,屏山供翠,碧云乍合,飞觞如缀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词句工整。

网友 唯一的世界只有你、 的原文1

这一警句有多气魄有多雄浑有多激励人心的话,你想一想毛泽东那一句“残阳如血”的意象,再想一想中国古代“夸父

网友 没好网名 的原文1

仙李盘根,自有云仍霭芳裔点个赞!

网友 好运常在 的原文1

暂卷双旌,鸣金吹竹,蓂堂伴新戏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

网友 苏堇小姐 的原文1

纵观全联,笔为情动,景为情生,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网友 姑娘,请留步 的原文1

终不负、黄楼一醉,我超喜欢

网友 钱世金生ァ 的原文1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网友 爷,红遍全球 的原文1

更溜雨霜皮,临风玉树,紫髯丹颊,长生久视,我超喜欢

网友 夜里,你在想着谁 的原文1

丹青手、先与翻阶,万叶增春媚怎么写出来的

网友 春秋大梦 的原文1

好古老...早学过...可是还是点个赞…

网友 →灬花凋丶为谁祭 的原文1

我学过

网友 不闻不问 的原文1

这首诗我早学了

网友 ╰︶ ̄独领风骚。 的原文1

上阙作者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大肆铺叙、渲染对家的牵挂。不惜笔墨层层递进,把家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整个铺叙过程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句句写家而不着一个家字。令人信服。整阙描写的是一个具体的家,是个案。作者通过对家的铺叙为下阙埋下伏笔。而作者诗中所指的家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具体的家组成的一个中华大家。从以下诗句中我们来慢慢品读:

网友 阴霾深处 的原文1

婉约有致又不失高标自然的韵味。其词作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昭示多彩斑斓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直抵生命彼岸的真善美。

网友 捷报频传 的原文1

鹤帐琅书至怎么写出来的

网友 风记忆 的原文1

早晚岩廊侍辞工韵美,立意优雅。

网友 浪郎 的原文1

佳辰近,回首西风,渐喜秋英弄霜蕊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

网友 期待 的原文1

长庚梦、当年暗记,完美

【李弥逊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