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宋代

阳关三叠(庚戌送何师可之维扬)

朝代:宋代     作者:柴望

西风吹鬓,残发早星星。叹故国斜阳,断桥流水,荣悴本无凭。但朝朝、才雨又晴。人生飘聚等浮萍。谁知桃叶,千古是离情。
正无奈、黯黯离情。渡头烟暝,愁杀渡江人。伤情处,送君且待江头月,人共月、千里难并。笳鼓发,戍云平。
此夜思君,肠断不禁。仅思君送君。立尽江头月,奈此去、君出阳关,纵有明月,无酒酌故人。奈此去、君出阳关,明朝无故人。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或许早已陷沼泽中不愿出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柴望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记忆中失去的年华 的原文1

西风吹鬓,残发早星星我喜欢

网友 〆独家记忆╮ 的原文1

笳鼓发,戍云平意境太深了

网友 -当习惯变成依赖。 的原文1

联家采用了自对、叠字、复辞等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得联语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动,全联更加出彩。

奈此去、君出阳关,明朝无故人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词句工整。

但朝朝、才雨又晴我就会这句

网友 只有香如故. 的原文1

学习学习

网友 ゛独家记忆〃﹏ 的原文1

这首诗 好简单

网友 xiaowang 的原文1

叹故国斜阳,断桥流水,荣悴本无凭如品美酒

网友 血色《蔓陀萝》 的原文1

此夜思君,肠断不禁,写到我心里了

网友 少年冷血Re-Anima 的原文1

谁知桃叶,千古是离情千古名句

网友 有范儿的姐╭╭╭xxx 的原文1

人生飘聚等浮萍nice

渡头烟暝,愁杀渡江人真是让我感叹啊!

网友 原来~路灯也是那么美 的原文1

竟也就把中华民族捍卫国土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表达得那么给力,那么酷!于是,你一定信服得五体投地,这涂运桥也太有才了。

网友 一样倔强 的原文1

说了这么多,只是要让诗友明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这四种作用没有高低之分。如果你看到了一幅美景,你被它的美感动了,你想办法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把它描绘下来,介绍给旁人看,旁人借助你的精彩描绘,看到了自己没有看到的景象,也觉得美,也一样受感动,这个“观”的作用就达到了。翟志国的这一首词,就属于这种情形。一句话,松花湖晨渡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写得真美。

网友 、欲哭无泪 的原文1

正无奈、黯黯离情我要背下来。

网友 调情而已 的原文1

闻诗现景,胜似穿越時空。

网友 ぉ定格. 的原文1

立尽江头月,奈此去、君出阳关,纵有明月,无酒酌故人文辞典雅,飘逸洒脱,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网友 爱笑的眼睛ヽ 的原文1

伤情处,送君且待江头月,人共月、千里难并,这句妙不可言

网友 肆意n1的温柔 的原文1

意味深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血肉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极为丰

网友 时尚,小女人、 的原文1

意蕴上或空灵或充盈、或疏朗或稠密的均衡,格调上或委婉或昂扬、或恬淡或浓艳的均衡。

网友 浮世之绘 的原文1

谁如果乱改诗句,小心我让雷劈死你!

网友 幸福是自己给的 的原文1

仅思君送君经典语句,必须收藏!

网友 搁浅、回忆 的原文1

太有诗意了,有韵,喜欢

【柴望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