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宋代

贺新郎

朝代:宋代     作者:葛长庚

梦绕荷花国。遍□□、橘州柳市,芙蓉巷陌。桂社兰乡白苹里,月冷波寒之夕。有孤鹜、落霞知得。一鹤横空云漠漠,见梅梢、万粒真珠滴。犹未把,寒香惜。
画楼何处吹瑶笛。便□□、酥颦玉笑,露松霜瘠。姑射真人游紫府,下戏三江七泽。此莫是、冰魂雪魄。半逐风飞半随水,半在枝、半落苍苔白。酒醒后,晓窗碧。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中国移动我不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葛长庚
葛长庚一般指白玉蟾,(1134?-1229?),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创始道教内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爱笑的眼睛ヽ 的原文1

遍□□、橘州柳市,芙蓉巷陌,完美

网友 稍纵即逝 的原文1

善用叠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如《永世酬恩》全词竟鬼使神差用了104个叠字,跌跌宕宕,起起伏伏,情真意切。将从李清照处学来的叠字推到高峰,可谓出神入化!

网友 〆即使说抱歉 的原文1

古诗好少,我就喜欢少的

网友 ぉ定格. 的原文1

犹未把,寒香惜,太美了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网友 脑海的记忆 的原文1

精炼古直又不乏童趣纯真的驰想。其词作每睹物每思人,均能思接千载目极八荒。笔下风物因嫣然而微笑,因热爱而美丽,因精神而本直,因艺术的再塑而生命无穷。

网友 〞?克制自己的思绪〃 的原文1

语言必须诗化,内容必须有诗的意境。语言必须诗化,就是说要用形象思维,要隽永,耐人寻味。

画楼何处吹瑶笛诗情画意啊

此莫是、冰魂雪魄太美妙了

网友 血色《蔓陀萝》 的原文1

有孤鹜、落霞知得,尼玛,太赞了

网友 祭奠涐们的爱丶 的原文1

而用韵、用声的讲究,只是处于较次的地位。本人非不懂诗韵,相反,自有一套比《平水韵》更严格,因而更和谐的诗韵(参考了保留很多古音韵的广州话自编),只是尚未成熟,从不示人。如有谙熟各地方言的行家里手,愿与一起探讨,从而总结出一套既符合普通话音韵特点,又与众多方言尽可能适应的新诗韵,则是不负诗坛盛世,“齐为梦圆多出力”。

网友 去尼玛的爱情禽兽。 的原文1

我是诗词初学者,写评论更是班门弄斧,不对之处,请行者指出。

梦绕荷花国怎么写出来的

网友 此时最是真。 的原文1

半逐风飞半随水,半在枝、半落苍苔白我要背下来。

网友 你给的完整 的原文1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网友 "花开雨下回忆痛 的原文1

姑射真人游紫府,下戏三江七泽good

网友 〆独家记忆╮ 的原文1

桂社兰乡白苹里,月冷波寒之夕,我最喜欢这句

网友 一颗心只为你 的原文1

便□□、酥颦玉笑,露松霜瘠棒棒哒

特别想知道此诗的写作背景

网友 幸福是自己给的 的原文1

一鹤横空云漠漠,见梅梢、万粒真珠滴 真猛

网友 谜人的笑脸 的原文1

古诗好少,我就喜欢少的

网友 迷惑的爱 的原文1

酒醒后,晓窗碧点个赞!

【葛长庚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