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宋代

上枢密韩太尉书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ヽ诱惑是无言的罪”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注释

1.选自《栾城集》卷二二(《四部丛刊》本)。枢密,指枢密使,官名,掌军政大权。韩太尉,指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现在河南安阳)人,嘉祐元年任枢密使。
2.太尉执事:太尉侍从;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3.生:指平生。
4.思之至深:研究文章很深;之,代词,指文章。
5.文者气之所形:文是由气形成的。意思是说,养气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形式完美。气,养气。
6.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不可,不可能。然,然而。
7.气可以养而致:气却可以通过修养获得;气,志气;养,修养。
8.养:培养。
9.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
10.其:他的。
11.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12.充:充满。
13.称(chèn):相称,符合。
14.太史公:指汉代的司马迁,曾任太史令。
15.周览:饱览。
16.燕、赵:战国时的两个国家。这里泛指北方。
17.间(jiān):中间。
18.豪俊交游:豪杰来往。
19.疏荡:洒脱而不拘束。
20.颇:很。
21.奇气:奇特的气概。
22.二子者:两个人。
23.岂尝:岂,难道。尝,曾经。
24.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25.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
26.动乎其言: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
27.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
28.自知:自然知晓,自己明了。
29.辙生十有九年矣: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辙,指苏辙;有,通“又”。
30.游:交往。
31.乡党:乡里。
32.所见:所看见的。
33.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
35.百氏:指诸子百家。
35.虽:虽然。
36.陈迹:陈旧的东西。
37.以:用来。
38.其:我。
39.志:研习。
40.恐遂汩(gǔ)没:恐怕(志气)因而埋没。遂,因而。汩没,沉没、埋没。
41.决然舍去:毅然离开。
42.求:探求。
43.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
44.广大:广阔。
45.秦、汉之故都:秦朝和汉朝故都咸阳。
46.恣观:尽情观赏。
47.高:高峻。
48.顾:看到。
49.奔流:奔腾流泻。
50.慨然想见:感慨的想到。
51.京师:指京城汴梁。
52.仰观:瞻仰。
53.壮:壮丽。
54.仓廪(lǐn):粮仓。
55.府库: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56.城池:指城墙和护城河。
57.苑囿(yuán yòu):猎苑。
58.富:富丽。
59.大:广大。
60.巨丽:极其美好。
61.翰林:翰林学士,古代官名。
62.宏辩:宏伟善辩。
63.秀伟:秀美魁梧。
64.游:交往。
65.聚:聚集。
66.以才略冠(guàn)天下:才能谋略为天下第一。
67.以:以致,因此。
68.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夷,指周边的少数民族。惮,畏惧。发,行动,发动。
69.周公:指姬旦。
70.召(shào)公:指姬奭(shì)。
71.方叔:指西周周宣王时卿士。
72.召虎:指召穆公。中国周朝诸侯国召国君主之一。
73.而:可是。
74.焉(yān):啊。
75.且:况且。
76.不志其大:没有立下大志;志其大:立下大志。
77.虽:即使。
78.辙之来也:苏辙这次来(京)。
79.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在山上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之高峻;终南,指终南山;嵩,指嵩山;华,指华山。
80.大:浩大。
81.深:深远。
82.欧阳公:指欧阳修(1007年-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83.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感到遗憾)。
84.观:看到。
85.光耀(yào):风采。
86.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87.尽:看尽。
88.大观:雄伟景象。
89.辙(zhé)年少:我还很年轻。年少:年轻。
90.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业务。
91.向:先前。
92.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93.偶然:表示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不是经常的。
94.其:我。
95.赐归待选:朝廷允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赐:准许。
96.优游:从容闲暇。
97.益:更加
98.学:学习。
99.苟:如果。
100.辱教之:屈尊教导我。
101.幸:幸运。

 


【作品鉴赏】

《上枢密韩太尉书》先谈养气对为为的重要性,次叙希望增广阅历以养气

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上枢密韩太尉书》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层次清晰,首尾对应


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这段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从作文这一特殊角度来立论,来陈述自己的意见,是篇很有价值的文学论文

文章的第一段,大意是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第二段,大意是叙述自己通过周览和交游两条途径来养其气,可惜的是没有见到太尉。第三段的大意是从“志其大” 的假设,落实到求见太尉的宗旨。最后一段是求见太尉的结束语。
这是一封求见的书信,本义意在谒见。为何不迳直提出,却要从大谈“为文”的见解入手。
这叫“言此意彼”的手法。“养气”除读书外,当寻访“天下奇闻壮观”;而得见太尉“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这样求见韩太尉之意就自然地表露出来了。
这种信由于它的功利主义目的,往往会写的干瘪、空泛、甚至庸俗不堪。但韩琦不是一般的以权势自重的人、权贵显要。苏辙也并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平庸之辈。在两个通达事理、识见高超人之间进行交流,实在容不得庸俗、阿谀奉承的,所以这封信要(一)达到求见太尉的目的;(二)表现出自己的不同流俗,从而引起韩琦的重视。但又不能写得非常狂傲,以免引起韩琦的反感。这样,这封信在立论、布局方面就需下一番功夫,苦心经营。作者找到了一个求见太尉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从写文章谈体会说起,从而涉及了作文与养气的关系,养气与阅历的关系,阅历与求见太尉的关系。这一层又一层的关系,就像抽丝剥茧,最终达到求见的目的。由于作者是从作文这一特殊角度来立论,来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这书信的意义,就远远超越了它本来求见的目的,而成为一篇很有价值的文学论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该文在结构上是由虚而实,步步推进,层层深入


其一,是由虚而实,步步推进,层层深入。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宗旨是求见太尉,《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作者是采取了“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写法。“注意”就是本文宗旨之所在,这文中所追求的实在目标,就是求见太尉。“立言”就是文章开始提出的养气、作文观点。这是一种“虚”的议论。这里存在着一实一虚的问题。文章不从实处落笔,不从求见太尉入手,而是从虚处发端,即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的养气观点,然后再从养气的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进行论证。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的例子;关于外在阅历举了司马迁的例子。
课文第二段就着重从外在阅历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经历,如见终南、嵩、华等高山,见“大且深”之黄河,见议论宏辩、容貌秀伟的文坛宗师欧阳公,逼出来未见“才貌冠天下”的韩太尉之遗憾。这又使第一段的议论(虚)逐渐过渡到实——求见;由一般议论转到有所专指。作者从名山说到大川;又从大川说到京师;又从京师说到欧阳修。这样一一陪衬,层层深入铺垫,由物及人,最终到了第三段,文章之意真正落到了实处,提出求见太尉的具体要求。
纵观全文,作者从增广阅历,养气入手,叙述现状,表示愿望,提出要求。文章结构显然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古文观止》的编者说的好,“他讲意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理,以激发其志气,却从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是说他的宗旨只是为求见太尉,从而使天下之大观真正完备,从而激起自己宏大的志向。但他却写求见太尉之前,见到了欧阳修,从而引起求见太尉;而写求见欧阳修之前,又写他见到了名山、大川、京华、人物,从而再引起能见到欧阳公。写见到名山大川之前,又写作文养气,从而引起后面历见名山大川。这就是说前面一层的意思,都是为后面一层作铺垫;而后面一层意思,又是由前一层意思引发出来的。所以说该文在结构上是由虚而实,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


《上枢密韩太尉书》这篇文章平稳中有波折,淡泊中见深邃


其二,顿挫迭宕,一波三折。
像苏辙自己所说:“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他拿自己的文章与哥哥苏轼相比,苏子瞻的文章奇特,而自己的文章不过平稳罢了。苏轼的散文以奇特著称,而苏辙的散文以稳健见长。“稳”,即冲和、淡泊。但平稳决不是平铺直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篇文章就是在平稳中有波折,淡泊中见深邃。
先来看这篇文章在承接、转折的地方,以突接、暗接为多。课文第一段论说“养气”,第二段怎样承接?开头写“辙生十有九年矣。”离开了第一段的意思,宕开一笔,承接的非常突然。意思好像与上面无关,但读到后面,“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我们才明白,这部分是谈自己的阅历,与第一段说司马迁“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原来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再看第三段开头,“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好像又在另辟蹊径,重新开头,转而谈另一个问题。但当我们读下去,读到“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句时,才知作者所说的“志其大”与第二段里的“以知天地之广大”是一脉相承的。到第四段说自己“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这也无非从反面表明“志其大”的一种胸襟、抱负而已。与“志其大”联系,还是一种暗转形式,作了暗转处理。所以我们在看这篇文章在承接和暗转的地方,往往是突进和暗转的关系。这样就使文章呈现出跌宕、挫折的风格。
其次还可看到行文往往多从正面来论述,用的是一种顺笔,但有时又从反面来反激一句,如第一段中,孟子、司马迁的例子,是在正面说明观点之后,写了一个反问句“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第三段也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多而何为?”这样顺笔与逆笔相间、相济,就使行文有了起伏变化,也造成了文势的顿挫、跌宕。
再次在行文中还能看到有纵有收。“纵”,放开。如第二段写“奇闻壮观”“过秦汉之故都……而后之文章聚乎此也。”这段写的铺张、浩瀚,尽情挥洒,这是放开。而当收缩的时候,作者怎样写:如第三段中“辙之来,于山见……于人见欧阳公”三句,一起收卷,犹势如破竹。落到最后一句“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就像悬崖崩石,骤然发作,非常有力。因此刘西载在《艺概》里称苏辙文章“一波三折”,很有道理。

 

【名家点评】

清代文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意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沈惠乐:不像李白这样直白张扬了。他声东击西委婉曲折地向韩太尉求请,达到了目的。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黑白梦境 的原文1

好古老...早学过...可是还是点个赞…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

这只不过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具备了扎实的功底,在此基础上,心中的激情恰与眼前的实景交汇,顿时撞击出思想的光芒,笔下写出来的诗句,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天籁之音。例如这结句的“手提落

而辙也未之见焉意境太深了

网友 ╰︶ ̄独领风骚。 的原文1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这句妙不可言

网友 雪狠美,人狠脏 的原文1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棒棒哒

好诗!大气磅礴!

网友 爱要怎么抉择つ 的原文1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太美妙了

网友 ▓仅有的回忆つ 的原文1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真是让我感叹啊!

网友 友情and爱情 的原文1

以致撰联者所要表述的主题更加鲜明,所要刻画的人物更加丰满。

网友 我知道我并不高贵ゞ 的原文1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我喜欢

网友 黄柯一梦,花开梦散 的原文1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nice

网友 涼透了的心ㄟ 的原文1

很好很不错大家都来看看吧

网友 ╭ァ心碎了一地。 的原文1

辙生十有九年矣如品美酒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文辞典雅,情景交融,意蕴飘逸,温婉凄清,词和韵美。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如作者亲临,真实生动,很有现场感!

网友 ゛綄镁の恋 的原文1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千古名句

网友 〆何必再忆 的原文1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good

网友 蓝柯一梦,杨花梦散 的原文1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点个赞!

网友 ゛独家记忆〃﹏ 的原文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我就会这句

网友 酒┏醉■休 的原文1

诗人一下笔就不同凡响,“弹痕”二字先把人带进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叙述场景,似乎那地方硝烟还在,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就可以浮现一个昔日战场的遗迹

网友 宁静致远 的原文1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词句工整。

网友 o苡對愛死惢 的原文1

意味深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血肉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极为丰

网友 变形金刚 的原文1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如品美酒

网友 难以释怀灬 的原文1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我要背下来。

网友 若离梦靥 的原文1

挺好的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

网友 天然呆智仅限于此 的原文1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完美

网友 你一直都只是这样, 的原文1

文辞豪放飘逸,志趣高洁,胸怀磊落,辞工韵美,

【苏辙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