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尘路风花,暖空晴絮,游丝剩有萦牵处。
客怀幸自不禁愁,啼鹃又恁催归去,
细草春沙,垂杨古渡,忘机可得如鸥鹭?
平湖却也慰人心,片帆不碍烟中树。
注释
①游丝,昆虫吐出的柔丝,谐音“游思”。
②剩有,颇有。
【作品鉴赏】
《踏莎行·写怀》借助风吹花落、游丝难系、柳絮飘飞、啼鹃催归等意象,透露出作客异乡,心怀故土的愁绪
长洲(今江苏苏州)王行自号澹如居士,淹贯经史百家,明洪武初延为学校师,已而谢去,隐于石湖(在苏州)。从此词所及“尘路”、“萦牵”和“客怀”等语来看,或即作于返乡途中亦未可知。落笔“尘路”,开宗明义表示人在旅途,而以下所写,皆途中所见所感。上片前三句,总在交代行程和季节,所见之景带有春意阑珊的典型特色。一路上风吹落花, 天飘柳絮,晴空万里,暖意洋洋;而那些昆虫吐出的柔丝也随之浮荡轻扬。其中“游丝”谐音“游思”,于写景中巧寓微意;“萦牵处”表面写游丝有所挂牵,而实 际上已暗透出下片“平湖”意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语含双关,点而不露。后二句直入“客怀”,写得情思宛转。“不禁愁”对于作客的情怀来说自古难 免,本不足奇;奇的是“幸自”两字。作者为什么不为客怀的“不禁愁”而苦,相反却要为此庆幸呢?随着以下词意的逐层展开,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的所谓 “愁”,是心里有所“萦牵”,他挂念的是故乡。正因为他在客中“不禁愁”,时刻思怀家山,才促使他下定决心归隐;如果客愁能禁,他不是还要滞留下去了么? 所以“幸”与“愁”看似矛盾,却在思乡回家上得到了统一。“啼鹃”旬在此基础上更为“催归”营造了一种气氛,仿佛连鸟儿也都通晓了人情。
《踏莎行·写怀》抒发了摆脱俗世,归隐家乡的快慰
下片前三句在写景中点出归隐忘机之意。“细草”和“垂杨”是上片景语的补充和延伸,因“春沙”和“古渡”可知作者的行程由陆上的“尘路”转换成了水上的 “片帆”。这种转变于看似不经意间完成,却反映了作者缜密的构思。“忘机”句用《列子·黄帝》载海上有好鸥者日与鸥鸟亲狎,后其父要他取来玩弄,鸥鸟即舞 而不下典。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他想摆脱尘世的种种机巧,回归自然。词的最后两句揭出归隐之处。“平湖”当指石湖,是上片所谓的“萦牵处”;“慰人心”应前 “幸”字,表现出对故乡的无限向往和热爱;“片帆”由“古渡”而来,又显示了忘情烟波的意趣,结得空灵悠远,宛如一幅淡墨山水,令人心醉。
词以写怀为题,却多用景语,笔触细腻处如纤毫毕现,浑然处如云烟迷离,与作者善画泼墨山水不无关系。情语虽有“愁”字逗引,而“慰人心”之“幸”则是一篇主脑,由此可以想见其人襟怀风貌。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