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薄暮黄昏,天边的红云肆意翻卷,耳边流水声潺潺,香炉中的烟气弥漫了整座山谷,溪水淙淙,向远方蜿蜒而去,清瘦的松树菊花在微风中静静地晃动,散发出淡淡芬芳。
人如鸿鹄般伸长脖子屏气静听,月色如霜洒满了大地,友人抚琴一曲,悠扬动听,令人物我两忘。
注释
⑴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⑵云根:山石。
⑶金葩(pā)玉蕊:指菊花,黄色的花瓣白色的花蕊。
⑷蜜炬(jù):蜡烛。蜜蜂蜂巢中的蜡可作蜡烛的原料,故以“蜜炬”代称蜡烛。
⑸蓊(wěng):本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郁勃。
⑹要(yāo):邀请。
⑺度(duó):谱曲。
⑻溜:细流。琅琅:象声词,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
⑼斜川:地名,其地在江西都昌县,近庐山。陶渊明有《游斜川》诗。川,平原,平地。
⑽鹄(hú):鸿鹄,一种水鸟。古代鹄又通“鹤”。
⑾清商: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谓其调凄清悲凉,故称。
【作品鉴赏】
《相见欢·云闲晚溜琅琅》抒情而不露痕迹。表面看上去纯乎写景,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闲云菊芳的外在展现
这首词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陶渊明的敬仰与钦佩。“斜川松菊”似与陶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同趣。陶渊明的清旷高古的精神,与陶借松菊抒发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的心境,无一不令作者折服,不自觉地便流露纸端,见于词上。这首词与平常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抒情而不露痕迹。表面看上去纯乎写景,不言世事人情,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闲云菊芳的外在展现。但实际上闲云松菊,此情此景,正是人们追求的那种陶渊明式的境界。
这首小令仅有三十六字,却创造出一个耐人留连品味的境界。这个境界的主要审美特征,只是一个字:清。泉水清澈,月光清冽,其清在色,清与浊相对。水流琅琅,琴质如玉,其清在声,清与杂相对。青松挺立,黄菊离披,其清在骨,清瘦与肥腻相对。炉香袅袅,菊香沁人,其清在气,清淡与甜俗相对。总之,词中意象,无一不清。外在的清景与无机心、无名利之想的人的心灵,内外相映,遂觉冰心玉壶,表里澄澈。
《相见欢·云闲晚溜琅琅》全词淡笔白描,纯粹写景,但景中有人,画面自然透出人格之清高、情趣之雅逸。
清境之中,词人又用点示性笔墨,借千古隐逸之祖陶渊明为诗境点缀。“一段斜川松菊”,似用典非用典,稍稍提掇,韵致得来不觉。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有诗纪其事。这里提及斜川,一是因为眼前挚友相聚,情趣不减当年陶氏之游;但更重要的是斜川是与陶渊明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提及斜川,就能唤起对陶渊明清旷高古的精神风貌的感知。陶渊明多次咏叹过松与菊,这种高洁的风致与萧闲的心境,是作者心折和读者熟悉的,稍加点示,便如轩窗洞开,清风洒然,不期而至。这首小令仅简单择取云、泉、松、菊、鹄、琴、玉、月、霜等具有特殊意蕴的意象,便构筑起一个清幽绝尘、表里澄澈的意境。全词淡笔白描,纯粹写景,但景中有人。不必表示对扰扰红尘的厌倦,也不必表达遁世避俗的志向,而画面自然透出人格之清高、情趣之雅逸。
【名家点评】
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张仲谋:和多数词作不同,这首词里几乎名言什么抒情的字眼,纯乎写景。作者没有表示对扰扰红尘、名缰利锁的厌倦,只是淡墨白描,绘出一幅清景,却使人自觉其中乃陶渊明、林和靖一辈人物。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