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费逵
陆费逵的带领下,中华书局发展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家民营出版企业之一,先后编辑出版《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中华大字典》、《辞海》,刊印《四部备要》和《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图书。
作为一家完全华商自办的民营出版企业,在旧中国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有来自各方面的势力牵制和威胁着它的生存和发展。但在陆费逵带领下,中华书局几度摆脱困境,并使其发展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家民营出版企业之一,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于一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南京国民政权建立后,陆费逵积极推举孔祥熙为中华书局董事长,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接任中华书局董事长。
至抗日战争前,中华书局资本已达四百万元,年营业额约千万元,全国各地设有分局四十馀处。仅上海、香港两厂职工已达三千馀人。书局彩印业务为全国第一,印刷设计之新,当时号称远东第一。
在陆费逵主持下,中华书局先后编辑出版《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中华大字典》、《辞海》,刊印《四部备要》和《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图书。总计出版各种书籍达二万册,深受学术界、教育界欢迎。
陆费逵声誉益著,成为全国出版界的巨擘,抗战开始,积极赶印书籍,供应抗战后方,公元1941年病逝于香港中华书局总经理任上,终年五十六岁。
随著书局的日益发展,陆费逵声誉益著,成为全国出版界的巨擘,故被推选为上海书业同业公会主席、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委员等职。抗战开始,他还连任国民参政会第一、二届参政局。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图谋杀害著名爱国人士,陆费逵获悉,即离开上海去了香港。他在香港主持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工作多年,积极赶印书籍,供应抗战后方。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艰难的抗战期间,7月9日,住在九龙寓所的陆费逵突患脑溢血,病逝于香港中华书局总经理任上,终年五十六岁。
陆费逵先生虽作古已半个多世纪,但他创办的中华书局不但还在,而且有了新的繁荣和发展。作为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文史哲专业出版社,如今的文史哲读者几乎没有—个不偏爱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在老一辈文化人心目中,陆费逵先生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始终有其崇高的地位。他正如一座名山,愈是距离我们愈远,则愈见其不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