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吴兆骞从抵达戍所宁古塔旧城到后回京师前后经历了二十三年,,因期的严寒生活,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大病数月,最后因疾客死京邸,时年五十四岁

作者:吴兆骞

 

吴兆骞七月抵戍所宁古塔旧城,教书为业,生活渐有改善,生二女一子,黑龙江将军巴海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其两子额生、尹生读书,礼遇甚重。
七月兆骞抵戍所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旧街),城内外仅三百家,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顺治十八年(1661)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康熙二年(1663年)吴兆骞之妻葛采真和妹吴文柔从苏州来到关外,兆骞即教书为业,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生活渐有改善,生二女一子。康熙四年(1665)夏,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为黑龙江首个诗社。分题角韵,月凡三集,后以戍役分携而罢。朝鲜王朝节度使李云龙以兵事路过宁古塔,吴兆骞作《高丽王京赋》,名震异邦。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黑龙江将军巴海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其两子额生、尹生读书,礼遇甚重。
康熙十五年(1676),顾贞观结识纳兰性德,为兆骞求援于容若,未即许。冬,贞观寓居京师千佛寺,冰雪中忆及兆骞,赋《金缕曲》二阕以词代书,容若见之泣下,应允五载为期,营救兆骞入关。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遣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一等侍卫对奏赉敕封长白山之神。使臣视察宁古塔等地时,向兆骞索诗赋,于是有《长白山赋》数千言,词采极其瑰丽,藉使臣归献天子。此赋虽经圣祖御览,动容咨询,然有作梗者,召还未果。

吴兆骞七月底,还乡诏下,十一月中抵京师。前后历经二十三年,吴兆骞后因细故与顾贞观有嫌隙,明珠将他延入书房,上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字

康熙二十年(1681),经纳兰容若、徐乾学、顾贞观等诸多友人戮力营救,终醵金两千,以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赎罪放还。七月底,还乡诏下,十一月中抵京师。前后历经二十三年。回程中,将军巴海派兵护送,并拨给驿车驿马和饮食。徐乾学于宴会即席有《喜吴汉槎南还》诗,和者后多至数十百人。王士禛句云:“太息梅村今宿草,不留老眼待君还”,最为人传诵。此后遂馆于容若家,为容若弟揆叙授读。吴兆骞后因细故与顾贞观有嫌隙,明珠将他延入书房,上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字,不由大恸,声泪俱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返里省亲,并在友人资助下,筑屋三间,命名为“归来草堂”。长期的严寒生活,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大病数月,赴京治疗。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1684年11月24日),因疾客死京邸,时年五十四岁。临殁语其子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则于白山黑水亦有乡愁矣。纳兰性德为其料理后事,出资送灵柩回吴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稍纵即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音[chá]),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中文名
吴兆骞
别    名
汉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631
逝世日期
1684
职    业
清初诗人
代表作品
秋笳集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