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惟敏
冯惟敏明代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聪颖好学,才华富瞻,时称"临朐四冯",故王士祯评其散曲“独为杰出”,在其著作中,也有一些风花雪月之类的作品。
冯惟敏 :明代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山东临朐人。自幼随父游宦南京、平凉、石阡等地。聪颖好学,
才华富瞻,与兄惟健、惟重及弟惟讷同以诗享名齐鲁间,时称"临
朐四冯"。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中乡试,累举进士不第,居家25年。曾得罪山东巡按段顾言而遭逮治。后任涞水知县。又因惩办"豪民"而为势族所不容,谤诟四起,谪镇江府学教授,又迁保定府通判,1571年(隆庆五年)末,改任鲁王府审理,辞免未赴任。
次年春,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即江南”亭,因称海浮山人,日与朋辈觞咏其间,致力创作,颐养以终。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主纂嘉靖《临朐县志》、万历《保定通志》等,其中不乏伸张正义、尊重史实的佳作。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数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其中《农家苦》、《忧复雨》、《刈麦有感》等,反映了他体察民隐,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心。另一些作品,或讽贪、或刺虐、或戳弊、或揭恶,均为警世醒民之作。故王士祯评其散曲“独为杰出”。他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私通,后经官府判为夫妻的故事,指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传流后嗣,繁衍至今”,乃天经地义之事。他以此向假道学公开宣战。他出身于宦门,贵族公子之习难以尽脱,在其著作中,也有一些风花雪月之类的作品。
冯惟敏生在其父冯裕直隶晋州的任所,在其青少年时代足迹已漫游大半个中国,长久的迸发,形成为他散曲创作的根本主题,并且铸成他粗豪疏放的创作风格。
冯惟敏降生在其父冯裕直隶晋州的任所,后,随父由晋州移南京,由南京迁甘肃平凉,由甘肃转贵州石阡,在其青少年时代足迹已漫游大半个中国。冯裕为正德进士,深知读书甘苦,因此不论是冗杂的公务之余,还是在劳顿的旅途之中,都亲自把教冯惟敏弟兄的学业。而冯惟敏天资聪颖,文章又得江山之助,“雅丽宏肆,虽在弱龄,已惊长老。”(《益都县志·冯惟敏传》)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1年),冯惟敏初次参加乡试,深得督学、著名文学家王慎中的
赏识。此后却屡试不第。于是愤于科举制度的腐败,绝意仕进,而隐居高卧。然而,他却并未忘却现实,所以能写出尖锐批判现实吏治的大令《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这种激情决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却像时时活动的火山,不时形成灼热的岩浆借他的一首首散曲表现出来。这种长久的迸发,形成为他散曲创作的根本主题,并且铸成他粗豪疏放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