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名人轶事崔立碑事
1232年,蒙古大军包围汴京,金国皇帝弃百姓而逃。1233年正月,金将崔立发动政变,开城纳降,并自封郑王。崔立认为他的行为避免了蒙古军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便命当时的翰林学士王若虚执笔,为他立“功德碑”。王若虚、元好问自认关乎名节,推给了太学生刘祁,刘祁写好后交王、元二人推敲,“直叙其事,敷衍成文”。而史料考证表明,元好问虽然参与了此事,但耻于颂功的立场。
元好问名人轶事书信耶律楚材
1233年汴京城破后,元好问曾写信给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他保护资助54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耶律楚材并未给元好问回信,但元好问举荐的54名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后事也证明,那54名知识分子中有15名在《元史》中有所记录,他们对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元好问名人轶事觐见忽必烈
最后便是那饱受争议的1252年,晚年的元好问觐见忽必烈。宪宗蒙哥“命皇弟忽必烈领治蒙古、汉地民户”,壬子年,忽必烈移驻桓、抚间,不再远在和执又据苟宗道所撰郝经《行状》:“岁王子,今上以皇太弟开府于金莲川,征天下名士而用之”,所以元好问与张德辉前往统见,比较近便。元好问此时对想必烈、旭烈一班蒙古贤王。
元好问名人轶事交友广阔
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例如李杲(东垣)、张从正(子和),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中的两位(另两人为金代刘完素,元代朱震亨),可以说元好问也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名人轶事雁丘
1205年,金国一位16岁的元好问赴并州赶考,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今天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少年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即兴感怀写出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
元好问名人轶事藏书之家
据《遗山故物谱》称,其家多藏书,皆宋元祐以前旧物。贞祐四年(1216)兵乱,将书藏于墙壁间而得免。有杂书及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等书尚有千余册,画有百轴。建书屋为“野史亭”,藏书著述其中。又就顺天张万户家。取金历代实录,晨夕抄集,至百余万言,未成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