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元好问金国沦亡被俘,痛心奸贼误国,为了以诗存史,编辑《中州集》

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坎坷仕途,虽留官汴京,但生活极为清苦

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三十二岁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又过了三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三十六岁那年(1225年)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正大三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不久其母张氏身故,其长子出生,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
但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邓州帅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正大八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国亡被囚,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请他任职,被拒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围开封,元好问在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
金亡后元好问随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行动较为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
晚年生活
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其诗文名气颇大,元世祖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元好问无意做官,五十岁那年重回老家,隐居故里,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九月,他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68岁。
 

元好问家族成员

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
曾祖:元春无吞。北宋隅州团练使。 ‘
祖父:元滋善。金朝进士。
生父:元德明。
生母:王氏。
叔父、嗣父:元格。历任掖县令、陵川县令、陇城县令。
嗣母:张氏。
叔父:元升。
兄弟:元好古、元好谦。
子女:长子元拊,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开,太原路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 女中次女元俨后为女道士。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哥缺的是感情寂寞的不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元好(音hào)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从《续夷坚志》和元好问的其他诗文中,我们发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列子》的影响相当大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中文名
元好问
别    名
元裕之,元遗山、遗山先生
国    籍
金国
民    族
汉族(鲜卑后裔)
出生地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
出生日期
1190年
逝世日期
1257年
职    业
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代表作品
《遗山文集》四十卷、《遗山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
注    音
yuan  hao  wen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