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地皇氏时期还没有文字,他的姓氏还有争议,有传说他就是神农氏

作者:地皇氏

 地皇氏的姓氏是否存在还有争议,据传他是五龙之一
地皇氏”、“姓岳,名鉴,字子元”、“号文悦”,这些号、名、姓,都是苍颉发明汉字以后,人们用汉字追名那位先王的结果。三皇时代无书契,这一点,文献有记载,如《尚书纬》:“三皇无文字。所以,地皇氏“姓岳,名鉴,字子元”的记载存在问题。 在位年代:前7884----前6084年(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

《洛书灵准听》:“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龙颡、马踶、蛇身。”《说文》:“蛮:南蛮,蛇种。”又曰:“闽:东南越,蛇种。”上博简《容成氏》(简20):“禹然后始为之号旗,以辨其左右,思民母惑。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曰:“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即地皇出治之所在黄河中游地区的熊耳山、龙门山,地属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此地当为地皇时代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现代学者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中华大地在五六千年前已有城的建造,且已明显具有古国性质。其‘方国’林立而又互为连属,呈东(今山东及江苏北部地区)、南(今湖北、湖南交界)、西(今四川盆地)、北(今河套地区)、中(今河南、山西地区)五方分布之势,正与三皇五帝时代在局部联合的基础上形成中华共同体的史实相应。
《路史》记载地皇之子人皇氏别号“居方氏”。《补三皇本纪》记载说“(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这些记载表明,人皇时代中国九州土地上都有方形城邑。而地皇氏系人皇氏之父,父子俩是同时代人,故可知地皇生活在城邦时代。

《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
按照《春秋命历序》,“五龙”是指天皇父子五人(一父四子),故地皇作为天皇太子就是“五龙”之一。

《路史》卷二注引《通历》:“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一月为冬至”。以建立了历法制度的情形看,地皇决非原始社会之人。现代学者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赊豆榷濮、叙祖白》(第87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云:“彝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
地皇氏是神话时代的君主,也有人说他是神农氏,尝遍百草
地皇氏,是中国上古神话时期的君主,三皇之一,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在龙门和熊耳山一带即位,共在位三万六千年。一说地皇氏即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小米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地皇氏,简称“地皇”,是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共有兄弟十一人(一说十二人),传说姓岳,名鉴(一说名铿),字子元,号文悦。这十一个兄弟都长着女人的面容、高大的额头、马的脚掌、蛇的身体。他们以火德王天下,继天皇氏之后成为部落首领。治所在今黄河中游的龙门山、熊耳山一带,共在位一千八百年。传说地皇氏出现在三皇之前,又传说地皇氏是天皇氏之子,人皇氏之父,“五龙”之一。
地皇氏,被中国道教奉为神仙。传说天皇氏白日升仙之后,地皇氏统治天下,太上老君又下凡在流纲山上,传授地皇氏《地皇内经》十四篇。而地皇氏得此经,以道治世三万六千年之后,白日登仙,上升太极虚皇天中。据说,神农等三皇五帝是其后裔。

中文名
地皇氏
别    名
岳鉴,岳铿
国    籍
中国籍
出生地
雄耳龙门之山岳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    业
部落首领
主要成就
定三辰,分昼夜,有日月
所处年代
旧石器时代
地    位
道教神仙灵宝君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