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秉常
李秉常是夏毅宗李谅祚的儿子,幼年即位,太后独揽大权
奲都四年(1060年),李秉常出生,是夏毅宗的长子。皇后梁氏所生。奲都五年(1061年)四月,没藏讹庞与其子谋杀李谅祚,事败被诛,没藏皇后被废,立梁氏为后。
拱化五年(1067年)十二月,李谅祚死,李秉常继立,时年7岁,由皇太后梁氏摄政,梁氏之弟梁乙埋擢为国相。 新主年幼,秉性软弱,成为梁氏姐弟操纵的傀儡。梁太后把朝政大权全部委之于梁乙埋,梁乙埋又安排他的子弟和亲信担任要职。他与其亲信、掌握兵权的都罗马尾、梁太后的侍卫罔萌讹等三人,组成新的母党集团,牢牢控制最高统治权。同时排斥异己,如李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在李谅祚时曾主持朝政,担任都统军,精通兵法,熟谙边事,因不附梁氏兄妹,被梁乙埋罢官流放。梁氏母党集团为了争取党项贵族的支持,一改李谅祚时期改行的汉礼,恢复蕃礼,以此笼络。
乾道元年(1068年)开始的近十年中,梁太后和梁乙埋姐弟擅权,连年向宋朝发动战争, 企图用战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并以此向宋朝索取厚赐。
乾道二年(1069年)七月,梁太后假借李秉常的名义,向宋朝上表,请求恢复夏的蕃仪,得到宋朝的允许。
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70年)八月,梁太后亲自点集30万兵马,倾巢出动,带着百日的干粮,攻沿边宋朝的五路,大举进攻宋朝大顺城。后军屯榆林,距宋庆州(今甘肃庆阳)40余里,夏军游骑直逼庆州城下,造成了宋朝“陕右大震”的局面。后因吐蕃首领董毡,乘虚率兵攻入西夏西境,迫使梁乙埋匆忙撤军。次年,宋夏争夺罗兀城之战后,西夏虽然取胜,也是依靠乞求辽国出兵助战才取得的。其时西夏甚感财政拮据,兵力疲困,政治也不稳定,才与宋朝议和。
李秉常喜欢儒家文化,十六岁开始反抗太后,被太后囚禁
大安二年(1076年)正月,李秉常年16岁,开始亲理朝政,但实权仍操在太后与梁乙埋手中。李秉常也是一个十分喜好汉族儒家文化的君主。在与宋朝作战中西夏俘虏了不少汉人文士,李秉常向他们请教和学习宋朝礼仪制度,准备在夏“复行汉礼”,废除“蕃仪”。
大安六年(1080)正月,李秉常正式下令付诸实施。这一举动受到梁太后和梁乙埋及母党势力的劝阻和竭力反对,李秉常不予理会。
大安七年(1081年),李秉常打算用结好的办法,借助宋朝的势力对付梁氏母党势力。李清正准备出使宋朝时,被梁太后得知,她召集幸臣罔萌讹等密谋,诱来李清饮酒,即捕而杀之,又立即将李秉常囚禁在距兴庆府宫五里之地的木砦。同时下令命梁乙埋与罔萌讹等聚集兵马,控制河梁要道,断绝都城与外界的联系。李秉常被囚禁的消息终于传了出去,一时朝廷上下震惊。李秉常的皇族亲党、左右亲信和各地部族首领纷纷拥兵固守所属城池堡寨,与梁氏母党势力对抗。梁乙埋多次派亲信持银牌招谕,晓以利害,但也无人听命,一时西夏处于混乱之中。
西夏保泰监军司统军吐蕃族禹藏花麻,一向对诸梁的专权不满。当他听到李秉常被囚禁的消息后,于大安七年(1081年)五月,以夏国主失位,国内变乱为由,向宋熙州发文照会宋朝,照会称“西夏皇帝与太后母子不和,太后杀掉皇帝重臣,导致举国汹汹,如果此时发兵来讨,西夏一定会全国响应”。宋神宗据此诏熙州知州苗授,派人认真核实后上报朝廷。六月,宋保安军以经略司命令,移文宥州向夏通牒称:“西夏世代作为藩属,朝廷也经常赏赐岁币。近来几年以来遵从朝廷的旨意,谨慎地履行藩属的职责,对朝廷恩义已尽。如今听说国主被太后与大臣挟持,不能专擅国政,也不能知晓他的存亡。今朝廷将派遣赏给国主生日以及仲冬礼物的使臣进入西夏,尚不知道到时和人来迎接,以及西夏现在是什么人统领。请速来回报。”梁太后见牒后无法作出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