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杨振宁的一生都在为研究物理学做贡献并获得诸多成就,其家人亦对其十分支持

作者:杨振宁

 

对杨振宁一生中所获得的奖项一一进行简单介绍
序号 获奖情况 获奖年份
1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
2 费米奖 1979
3 润福德奖 1980
4 奥本海默纪念奖 1981
5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6
6 莫斯科大学奖 1992
7 本杰明.富兰克林奖 1993
8 鲍尔奖 1994
9 爱因斯坦奖 1995
10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1995
11 俄国波哥柳波夫奖 1996
12 昂萨格奖 1999
13 教皇学术奖 2000
14 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2001
15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2006
16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2015
 


对杨振宁所获得的荣誉称号一一进行简单介绍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7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2015年3月,被台湾大学授予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3月,被澳门大学授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外,杨振宁还获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院士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等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つ温存记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长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中文名
杨振宁
外文名
Chen-Ning Yang
国    籍
美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合肥三河镇
出生日期
1922年(壬戌年)10月1日
职    业
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1994年获鲍尔奖
代表作品
《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