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张一弓出身书香世家在文坛上刚刚崭露头角的他,却因小说《母亲》被批判而在文坛消失二十年

作者:张一弓

 

对于张一弓相关的奇闻轶事进行详细记述
一根羊肉串引出一部长篇小说
《远去的驿站》是张一弓用10年时间精心打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之地为背景,以三大家族近百年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婚恋和情爱关系为主线,去描述家族的兴衰和矛盾冲突,凸现出一个时代的民族生存史,展现出中国近百年的变迁。
在张一弓的构思中,这部活跃着40多个人物、贯穿百年历史的《远去的驿站》打算是要分三部长篇来写的,但是,冗长的文字和复杂的结构是否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张一弓在困惑中徘徊。一日,他在街边的小摊上吃羊肉串,羊肉串的“结构”让他眼前豁然一亮。于是,一种新的叙事方法在张一弓笔下行云流水般飞泻而出——他用第一人称“我”的经历和视觉,把三个家族内外的各种人物串连起来,“我”在其中的位置好像是羊肉串的那根棍儿。
一个传奇、浪漫、诗意的故事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它以古都开封为轴心,画出了一个家族壮阔的命运。在一种复杂的叙述语调中,个人记忆如一盏灯,迅速掠过密集的事物,让人们震惊地感受人类活动无限的多样性。
因为“母亲”被批而沉默20年
张一弓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河大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师,家庭的熏陶培养了他的文学天赋。他说:“如果我生在一个屠夫的家庭,10岁时我学会的应该是杀猪。”
1956年,21岁的张一弓在洛阳《牡丹》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母亲》,这为他后来苦难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当时他的母亲刚被打成右派,他这篇文章被批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大毒草”。口诛笔伐接连而至,一篇短篇小说竟招来了28篇批判文章。从此后,崭露头角的张一弓从文坛上消失了,这一沉默就是漫漫20年。
张一弓陷入了回忆之痛,他哽咽着说:“我的一生就像拳击手一样,我不是重量级选手,当命运要将我打倒时,我没能力打倒它或者是不被它打倒,我只能是——被打倒了,在读秒时——一、二、三……能及时跳起来,在艰难的岁月里靠精神活下去……”
巴金冲破阻力让他的小说获奖
1980年,张一弓复出文坛,以一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被誉为“开社会主义悲剧之先河”的佳作,张一弓从此走上了文坛。谈起这部作品,张一弓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巴金先生冲破阻力给了他这个至高荣誉。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张一弓1979年年底投给《收获》杂志的稿件,被编辑选中推荐给了主编巴金先生,巴金非常喜欢。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写信揭张一弓的“老底”,认为这部小说不能发表。巴金力排众议,不但将该小说发表在《收获》上,而且还力荐其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这些内幕张一弓并不知情,事隔22年之后,去年在上海举行的巴金99华诞聚会上,作家阎纲透露了这一细节。张一弓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惊讶且感动,他说:“没想到一位文学大师,竟暗暗地保护着我这样的小草。”
创办《热风》10万元买了一个教训
1992年,张一弓被任命为省作协主席,那时作协没几个人,不管作家又没刊物,一年经费9000元。张一弓对一个企业家朋友说:给我把米,让我喂只文学的鸡,给我们下点儿文学的蛋。
朋友给了他10万元钱,他创办了《热风》杂志。真没想到这只鸡这么不好喂,稿费、工资、印刷费和房租都找张一弓算账,为此,张一弓拉下脸向企业家们鞠躬拉赞助,但最终还是无力支撑下去了,只好改版。张一弓说,这次办刊经历让他体验了一次生活,买了一个教训。
一部小说改编费只有600元
张一弓的家十分简陋,除了几柜书以外别无高档家具。记者忍不住问他:“您那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在我想像中您可是个腰缠万贯的人呀。”张一弓闻听此言哈哈大笑:“说来你不信,我一部小说的改编费只有区区600元。”
张一弓的小说《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山村理发店纪事》等已被改编成了近10部电影或电视剧。那时候张一弓的版权意识差,有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都放映两年了他才知道,他拿到的改编费很少,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00元。
后来,张一弓应邀到美国访问,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富翁,问起他的收入,他总是笑着说:“男士的钱包和女人的年龄一样是个秘密。”别人让他到酒店请客,张一弓怕“露馅”,自己买菜给他们做了一桌饭菜。
对于别人的侵权,张一弓总是淡然一笑:“我们这代人有自己固执的价值观,自己的作品被偷偷改编,如同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抱走,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但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认同,我感到这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静享生活的孤独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10年来我已经渐渐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一弓缓缓地说。他说,这是第一次在记者面前谈起自己的家庭和婚姻。
10年前,张一弓和爱人平静地分手,从此就再也没有走进“围城”之中。说起那段婚姻,张一弓说:“这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我的婚姻好像是把第一个扣子扣在了第三个扣眼上,也许是命运的捉弄,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我们彼此理解地分开了。”
“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我从来不会去刻意追求它。所以我宁愿去享受这种孤独,它能使我心无旁骛地去写作……”
张一弓告诉记者,他对两个儿子管教不多,他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沾过自己的一点光。两个儿子自食其力,开了一个小超市,目前都还没有成家。大女儿考上博士以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文学教授,二女儿在一家公司上班。儿女们经常和他电话联系,有时会给他送纯净水或买些东西,但更多的时候,他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守在笔记本电脑旁敲打着,敲打着日复一日的孤独与寂寞。
他辞去了一些应酬,谢绝了采访,“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他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这时,张一弓接了一个电话,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打来的,说10万元奖金马上就要兑现,扣除税费,还有8万元是属于他的。
张一弓说,这次获奖给了他继续写作的勇气。他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30年献给了新闻,而现在,他想重新开始,“作为一棵错过开花结果季节的树,我只想把秋天以后的时光重新安排,我的青春要从68岁开始……”
谈起将来的写作计划,张一弓说他正在写姨父的长篇传记,依然是一个关于家族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惊心动魄。目前他已经写了25万字,这将是他焕发二次青春的又一力作。

 


对张一弓所著作的小说书目一一进行简单介绍
张铁匠的罗曼使(中、短篇小说集)1982,百花
流泪的红蜡烛(中篇小说集)1983,四川人民
火神(中、短篇小说集)1985,花城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中篇小说集)1986,中原农民出版社
张一弓集(中篇小说集)1986,海峡
死吻(短篇小说集)1988,长江
张一弓:(1935~ )生于开封。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新时期以来,《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的她的小嘎斯》分获全国一、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曾任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纪实散文集《飘逝的岁月》,《远去的驿站》等。 刘思谦:评论家。
著名作家张一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天下午2时59分在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1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淡忘那伤”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张一弓,1934年生,河南省新野县人。中共党员。1950年肄业于开封高中。历任《河南大众报》记者、编辑、编辑组长,《河南日报》记者、文艺组负责编辑、理论处处长、革委会副主任兼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登封县文化馆副馆长,河南省文联创作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文名
张一弓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
1934年12月
逝世日期
2016年1月9日
职    业
作家
主要成就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代表作品
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
祖    籍
河南南阳新野县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