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季羡林先生在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多,为中国文学做出巨大贡献并取得诸多荣誉

作者:季羡林

 

对季羡林先在文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羡林的研究领域8个方面: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
                                 《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
                                  开拓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
佛教史研究              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国内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
吐火罗语研究         《〈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
                                 《弥勒会见记》
                                 《弥勒会见记》
                                 《校注前言》
                                 《糖史》》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罗摩衍那》
比较文学研究           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 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贡献
东方文化研究          《东方文化集成》 历时15年
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传世藏书》
                                   丛书的总编纂
散文创作                  《赋得永久的悔》 


对季羡林先生所获荣誉一一进行简单介绍
年份       获奖情况
1986年  论文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9年  “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7年  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  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1998年  《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999年  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00年  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  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2006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  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0年  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变形金刚”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中文名
季羡林
别    名
希逋、齐奘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省聊城市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辛亥年)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己丑年)
职    业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语言学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