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张寒晖怀揣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以及迫切希望抗战胜利的急切心情英年早逝

作者:张寒晖

 

以电影《张寒晖》的开拍纪念伟大的革命艺术家张寒晖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81周年之际,红色爱国主义抗战题材电影《张寒晖》新闻发布会在省会石家庄举行。
2010年5月5日,《松花江上》的词曲作者张寒晖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在定州举行,电影《张寒晖》也在定州正式启动开拍。 

 

为纪念张寒晖的革命热情为其塑造雕像,拍摄电影以表怀念
树立雕像
为缅怀他的事迹,2002年,在纪念他百年诞辰之际,西安人民在他曾战斗过的地方——陕西师大附中校园里,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悼念英魂
2012年10月26日,在《张寒晖》电影正在拍摄之时,延安抗战干部儿女郑云燕的弟弟郑燕然到定州缅怀张寒晖。定州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永红、办公室马鸿英、文化科曲科长、文教科安科长,地方志等部门参加了座谈活动。
军需学院教授郑燕然的父母及哥哥(郑云燕),曾在抗战时期的延安与抗战作曲家、《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是邻居。他们从1942年初至1946年3月,在艰苦的岁月里朝夕相处,无论在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都有着息息相通的亲密往来,尤其是郑燕然的哥哥郑云燕,在延安才不满十岁,时常与病中疗养的张寒晖陪伴在一起,度过了4年时光,结成忘年之交。张寒晖经常教他唱歌作曲,讲述战争胜利与和平那一天的梦想。
张寒晖总饶有兴趣地讲述他的家乡河北定县的事情,什么定州塔,中山国,定州贡院,定县的烧鸡等等,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怀念家乡之心欣喜焕然。他紧紧抓住郑云燕的手说:你长大了一定要到我的家乡看看!我们定州的老乡都是直心肠、热心肠。你要是能教他们唱歌就好了!此时,阵阵咳嗽的张寒晖病魔缠身,病情加剧,他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深情怀念的定州家乡了,所以含泪寄托郑云燕实现他梦回定州的夙愿。在张寒晖弥留去世间,郑云燕泣泪呜声,一直守候在他身旁。
后来,郑云燕历经坎坷,也患肺病英年早逝。临终前留下遗愿,并委托郑燕然一定带着他们的梦愿到定州看看今昔的变化。实现他们两代人的遗愿。
身为延安儿女的郑燕然教授参观了张寒晖广场,他久久地凝思伫立在张寒晖雕塑像前,怀着深情说:张寒晖是伟大而又杰出的作曲家,他象蜡烛燃尽了自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奉献了终生,在张寒晖的身上充满爱国情怀和一腔热血,为后人留下难忘的怀念之情。他伟大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将世代相传。
定州市委宣传部主管副部长王永红在座谈会上说:郑燕然教授承载着张寒晖、郑云燕两代人共同的遗愿来到定州,并感受到定州人民的淳朴和热情。张寒晖是抗战的先锋,是投身捍卫祖国的爱国志士,也是我们定州人们的骄傲,我们定州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驱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后代要秉承前辈的遗志,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沿着党指引的路,再铸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恋你柔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张寒晖(1902年5月5日——1946年3月11日),原名张蓝璞,字含晖,河北定县人(今河北省定州市)。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 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46年3月11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

中文名
张兰璞
别    名
张寒晖,原名张兰璞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阳村
出生日期
1902年5月5日
逝世日期
1946年3月11日
职    业
作曲家
毕业院校
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
主要成就
1934年组织抗日救国会
代表作品
《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