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松花江上》表达了东北人民遭受战争伤害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使抗日热情高涨

作者:张寒晖

 

张寒晖在民族危难之际萌生了创作抗战歌曲的灵感
20世纪30年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动派实施反共政策,人民生活困苦,民族命运危急之时,张寒晖来到当时位于西安市北大街的该校——原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开展工作。
1936年8月开学后,张寒晖担任了初中一年级的国文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他也抽时间教学生唱《毕业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10月,学校教务主任刘尚达老师(共产党员,张寒晖的大学同学)组织了学生课余剧团,聘请张寒晖作导演。
学生剧团排演的第一出戏是三幕爱国童话剧《鸟国》。《鸟国》的成功演出激发了张寒晖老师的灵感,开始了抗战歌曲的创作。


《松花江上》在中国军民间广为传唱,讲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痛伤害
在该校任教时,张寒晖老师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向这些学生送纸送笔。张老师常常和班里东北籍学生谈心,到他们家中访问,了解他们的苦难和思乡感情。这也为没有去过东北的张寒晖创作《松花江上》打下了基础。张老师无法排解对东北同胞境遇的同情和国土沦陷的悲伤,他以笔作枪,要用一首凄婉的歌曲来缅怀在铁蹄下遭受凌辱、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1936年初冬,张寒晖老师创作了永留中华史册的《松花江上》歌词全文: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张寒晖老师首先教会自己班上的学生唱《松花江上》,接着全校学生也学会了。该校学生又把《松花江上》传到了社会上。同一时期,东北军的地下党组织也得到《松花江上》歌谱,很快向东北军官兵传播这首歌。
1936年11月一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12月9日,西安学生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会后学生在西安城里举行游行,然后要步行到临潼向蒋介石请愿。在西安东郊十里铺灞桥桥头,张学良将军劝阻学生返回。数千学生齐唱《松花江上》。张学良将军热泪盈眶,向大家保证:“一个礼拜以内,我用行动回答大家!”三天以后,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曾指挥东北军青年军官齐唱《松花江上》。“打回老家,驱逐日寇”成为东北军爱国官兵的共识。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中指出:“战争了,我们再不能安心求学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飘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周恩来选集》二册)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蒲公英的半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张寒晖(1902年5月5日——1946年3月11日),原名张蓝璞,字含晖,河北定县人(今河北省定州市)。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 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46年3月11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

中文名
张兰璞
别    名
张寒晖,原名张兰璞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阳村
出生日期
1902年5月5日
逝世日期
1946年3月11日
职    业
作曲家
毕业院校
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
主要成就
1934年组织抗日救国会
代表作品
《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