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赵一荻与张学良一见钟情从此坠入爱河,以及二人的历史评价介绍

作者:赵一荻

 

赵一荻与张学良相爱后便追随他,被其正室于凤至所接纳
赵四小姐天生丽质,且又聪明灵慧,十四五岁就曾成为《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在天津的一次舞会上,作为民国初年“四大公子”之一的“少帅”张学良与来这里看热闹的赵四小姐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坠入爱河。父亲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色铁青,并将其软禁起来。张学良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后,患病,赵四小姐得知消息后,征得家人同意,到奉天(沈阳)去看望张学良。尔后赵庆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并从此不再做官。与此同时,少帅府内也不平静,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只给她秘书的地位,没有给她正式夫人的名义。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爱情,她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着张学良。心胸大度、温柔贤慧的于凤至被赵四小姐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力主在少帅府东侧建起一幢小楼,让赵四小姐居住。两人还以姐妹相称,和睦相处。1929年赵四小姐为张学良生下了儿子。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赵四小姐也遭到国人的嘲讽和谩骂,被诬 为“红颜祸水”;长城抗战失利后,她帮助张学良痛下决心;1936年,张学良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张学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随后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涯。
 

赵一荻与张学良信奉耶稣基督,心如止水,相伴七十余年毫无怨言
张学良是一个民族主义、英雄情结兼备的人,优渥的成长环境让他对外国文化的求知欲望甚浓,而赵四从小生活在繁华闹市———天津,租界文化对她的影响也不小。不失民族气节,能够接受新鲜的思想文明,表现在了他们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二人后来信奉耶稣基督,心如止水,不闻窗外之事,尽管世事总是无奈,他们却始终洋溢着对人情的豁达和对爱的忠贞。相伴70余载,毫无悔言,有的只是赵四小姐在《新生命》一文中写道的“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性命”和张学良用他那浓重的东北口音讲过的“这是我的姑娘”。好的爱情能留存于记忆,刻骨的爱情能灌注于建筑,时间越久,越值得回味。有了情感的衬托,建筑便不再是一般的建筑,它已经是人们思古怀旧的历史载体,阅读这些“凝固的历史”,可以唤起人们的很多思考,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百年之后的力量仍在延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不再奢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赵一荻(1912.5.28—2000.6.22),又名绮霞,乳名香笙,出生在香港,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家人亲昵地称她为赵四。其父赵庆华(字燧山),浙江兰溪人,在北洋政府时代,官至交通部次长(副部长)。赵一荻幼年随父移居北京,就读于京城教会学校。其父被免职后,避居于天津租界。
张学良第二任妻子,人称赵四小姐。赵一荻陪伴张学良7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在台湾幽居时期,出版有《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毅荻见证集》等著作。

中文名
赵一荻
外文名
EDITH
别    名
香笙、绮霞、赵四小姐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12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
2000年6月22日
职    业
作家,少帅秘书
信    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一生追随少帅,著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
《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毅荻见证集》
籍    贯
浙江兰溪
父    亲
赵庆华
夫    君
张学良
儿    子
张闾琳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