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孟小冬冰雪聪明,资质绝伦,与余叔岩情逾父女,故能得起倾囊相授薪火相传,为余派传人

作者:孟小冬

 

学余之须生,多如恒河沙数,然得其真传者,仅有孟小冬一人
梨园前辈程长庚弘扬皮簧光大乱弹,使京剧在中国戏曲中独擅胜场。其徒谭鑫培汇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王九龄、孙春恒五家之长,成一门之艺,人称谭派,尊为伶界大王。谭徒余叔岩精益求精,再创余派,遂有“无生不学谭,无派不薰余”之说。
数十年来,学余之须生,多如恒河沙数,然得其真传者,首推孟小冬一人。孟氏冰雪聪明,资质绝伦。其立雪余门之际,正值余艺炉火纯青之时;而其师徒之谊,情逾父女,故能倾囊相授薪火相传。
孟小冬先生为女须生中之佼佼者,民国初时常在城南游艺园演出。除传统戏外,亦唱新编之京戏,如《七擒孟获》、《阎瑞生与莲英》。该戏根据民国初年实事所编,叙说大学生阎瑞生与妓女莲英相识,后因债台高筑,无法偿还,将莲英骗出害死,抢去首饰,案发被捕,判处死刑。
剧中人穿民初服装,道白作京语,场面、唱腔,则一如旧京戏。孟小冬早年工青衣,扮莲英之妹,穿短袄,梳大辫,于剧中莲英托梦一场,有大段唱工。
当时演时装戏,也是改革京剧的一种尝试,如尚小云先生自编、自演《摩登伽女》,烫发,穿印度风格的服装,脚下是丝袜和高跟鞋,最后跳英格兰舞。每演该戏,票价加一块大洋,多为募捐义演三天,青年观众蜂拥。
又如梅兰芳大师当时编演《邓霞姑》、《一缕麻》等。这在京剧发展史中,都值得一书!
孟小冬首次出台于1925年6月5日,搭永盛社坤班在前门外大栅栏街三庆园夜戏,与赵碧云合演《探母回令》(四郎探母),当时京城名角如林,十多个戏班竞争下,能以唱大轴的头牌身份出现,而且有相当号召力,就可见剧艺不凡,很露头角了。
1935年前后,她自己组班,多在东安市场吉祥戏院演出,剧目有《武家坡》、《御碑亭》、《捉放曹》、《乌盆记》、《珠帘寨》、《空城计》等。名角周瑞安、姜妙香、李多奎、裘盛戎、王泉奎、李慧琴、李四广等助演。偶尔也去天津、上海等地演出。
 

余叔岩先生在人生旅途上停留的时间太短暂,但是他留给了人们“余派”艺术真传者孟小冬

孟小冬先生拜余为师,这是余氏的艺术得有传人,而足以纪念的大事。她完全是基于艺术崇拜,名利二字在所不计,因为这之先,每一露演,座无隙地。专心学艺,放弃赚钱机会,足证明对师艺之敬仰,志趣之高超,确乎不同凡俗的了。
1938年12月24日在西长安街新新戏演(后叫首都电影院),白天唱《洪羊洞》,这是她舞台生活中最璀璨的一页,因为有恩师余叔岩亲自“把场”,当日只站在上场门片刻,观众见之大为轰动,一时脍炙人口,戏迷们口传到今日,使年轻的戏迷们兴奋。
拜读余老女儿余慧清老人的谈话录而知:孟小冬为人很聪明,不仅深知尊师敬业之道,而且在待人接物方面很会处世。入余门学戏五载,准时而来,准时而去,学戏很勤奋,也非常努力。琴师王瑞芝每天给她拉琴,吊嗓子并帮她记唱腔。往往一段唱腔要唱若干遍直到没毛病才行。
余派作为我们戏曲史上的一颗彗星,先生在人生旅途上停留的时间确实太短暂,但是他留给人们的“余派”艺术真传者,首推孟小冬。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灵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孟小冬(1907—1977年),女,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台湾去世。孟小冬,一九零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九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一生于上海,名若兰,字令辉,乳名小冬,后艺名即用小冬。梨园世家。

中文名
孟小冬
别    名
孟令晖、冬皇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职    业
京剧演员
代表作品
捉放曹、搜孤救孤、洪羊洞、盗宗卷、击鼓骂曹、乌盆记、空城计等
主要成就
游龙戏凤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