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孟小冬自幼就开始练功学戏,后因与琴雪芳合作一炮而红,之后不断参与戏剧表演

作者:孟小冬

 

辛亥革命后,女演员演唱京剧不断盛行,孟小冬经过不断地勤学实练,随师到了北京
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唱京剧的也男女有别,最早京剧科班是不收女徒弟的。辛亥革命后,北京有了崇德社、维德社等坤班,女演员演唱京剧虽然盛行了起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还是进不了前门外的大戏园子,更甭说参加盛大的义务戏演出了。即使名闻全国的须生孟小冬,最早也只能在游乐场演出。
孟小冬生于一九零七年冬月十六日,因而取名小冬。她出身梨园世家,祖父老孟七,文武双全,能戏很多,尤其是武戏有不少“绝活”,曾在太平天国时期英王陈玉成办的“同春社”科班教戏。传说江南有不少独有的武戏,都是孟七带过来的。父亲孟鸿群,虽是唱二、三路老生的,但戏路很宽,曾与不少著名艺人配戏。孟小冬家学渊源,幼小就开始练功学戏。开蒙老师是她的姑父仇月祥,对她管教甚严,艺术上稍有差错,就要责打,这也促使她从小打下良好基础。她十四岁就在上海搭班,在“大世界”里的乾坤大剧场唱开锣戏。初唱老旦,时常演《太君辞朝》、《钓金龟》这些戏。后来改唱老生,因她既有嗓子又有扮相,渐露头角。不久,上海老共舞台以男女合演为号召,排演连台本戏《宏碧缘》。孟小冬被邀参加,应文武老生,而且挂牌在前十名之列,报上的广告也有了她的名字。几年的舞台实践和她不断地勤学苦练,艺术上大有进步,一九二五年随师到了北京。
 

小冬乍到北京就同琴雪芳合作,一炮打响,后不断与戏剧大家合演

那时北京京剧界的名角不愿意和坤角同台演出。曾经红极一时的女演员如金少梅、琴雪芳、碧云霞等人,都是在“城南游艺园”(类似上海的“大世界”)唱出名的。孟小冬乍到北京就同琴雪芳合作,一炮打响。孟小冬扮相好,无脂粉气,台风潇洒大方,唱谭派戏归路,嗓宽韵厚,不带雌音,这在当时女老生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琴雪芳(马金凤)那时专演《千金一笑》、《宝蟾送酒》一类的古装戏,是标榜梅派的,为拥梅的一些人所赏识。由于孟小冬和她同台,爱屋及乌,孟小冬也获得他们的捧场。一次,在第一舞台举行的一次盛大义务戏中,大轴是杨小楼、梅兰芳合演《霸王别姬》,压轴是余叔岩、尚小云《打渔杀家》,这位来自江南未满二十岁的孟小冬,竟被排在倒第三,与裘桂仙合演《上天台》。荀慧生、马连良的戏码都在她的前面,成为坤角老生被列入盛大义务戏中的第一人。这在当时的北京城,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海报一出,轰动九城。第二次义务戏中,孟与梅兰芳合演了《探母回令》后,更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五更天的星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孟小冬(1907—1977年),女,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台湾去世。孟小冬,一九零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九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一生于上海,名若兰,字令辉,乳名小冬,后艺名即用小冬。梨园世家。

中文名
孟小冬
别    名
孟令晖、冬皇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职    业
京剧演员
代表作品
捉放曹、搜孤救孤、洪羊洞、盗宗卷、击鼓骂曹、乌盆记、空城计等
主要成就
游龙戏凤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