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胡琏作战英勇,胆识过人,曾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

作者:胡琏

 

胡琏加入国民党后因作战英勇胆识过人,深得陈诚赏识

1907年11月16日(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生于陕西华州会同坊北会村贫寒农家,12岁进华县高等小学念书,1925年小学毕业后,投国民二军冯子明旅当文书,1925年考取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军校,入入伍生总队。1926年3月,军校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胡被编入第四期步科第一团第七连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6年10月,胡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排,连长。1928年冬任第十一师第六十一团连长。后在陈诚的第十八军任营长、团长。1929年至1930年,随第十八军参加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因作战勇敢,胆识过人,深受陈诚赏识,被升任第十一师营长。
1931年至1934年,跟随陈诚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围剿”,因功于1933年8月升任第十一师第六十六团团长。1935年起,又随罗卓英在浙西南继续进攻红军。


胡琏不畏生死,勇敢作战,顽强的坚守阵地

1937年初,淞沪会战爆发后,胡所在的陈诚任军长的十八军第十一师第六十六团开赴上海,1937年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胡团奉命守卫上海北面的罗店地区。日军以罗店为突破口,派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六十六团阵地,施放烟幕弹,以坦克掩护步兵冲击。胡琏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又组织机枪火力网封锁日军前进通道。有时组织部队主动出击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以杀伤敌人。有时一昼夜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顽强地坚守了阵地。
淞沪会战后,胡琏升任第六十七师步兵第一一九旅旅长。第二年胡琏随部挺进苏南开展游击战,重创敌寇。其部四零一团团长邱行湘直捣潥阳、宜兴一带,直逼苏浙边境张渚诸地,使日寇沪宁铁路交通受威胁。
1938年6月,胡琏司令部设在九华山,他亲自到前沿阵地了解情况,发现日寇在江岸各地修碉堡,并有重兵把守。他为了配合海军特种部队在长江布雷,将沿线据点中的敌人引开。一天胡琏指挥部队突然向敌人据点发动攻击,迫使敌人放松对沿江的巡逻。扮成“船夫”“渔民”的海军特种部队乘机在江面布下水雷。一天夜晚,胡琏又派出一支部队向敌人碉堡突击,日寇摸不清中国军队的虚实,不敢出击,海军特种部队又一次在江面布下水雷。在胡琏部和其他部队掩护下,海军特种部队一年内在长江皖赣江面炸沉日军舰船六十余艘。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为自已撑出一片天丶”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胡琏简介

胡琏,汉族,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北会东方村)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属陈诚的土木系,国民政府统治大陆后期的著名将领。他与胡宗南并称“二胡”,前者号称“金门王”,后者号称“西北王”,但在蒋军中流行这样的说法:“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
抗日战争中以第11师师长,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荣获青天白日勋章。解放战争中,率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参加内战。解放后到台湾,曾参加金门海战,号称“金门王”。

中文名
胡琏
别    名
从禄、俊儒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
出生日期
1907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
1977年6月22日
职    业
军人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
信    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参加淞沪会战 
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 
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的雪峰山会战
注    音
ㄏㄨˊ ㄌㄧㄢˊ
最高军衔
陆军一级上将
最高职务
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