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作义
1948年彭泽湘专程在香港去北平与傅作义开展工作,在双方积极的争取推动下,迈出了起义的第一步。
1948年11月,中共早期党员、曾任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中央常委、组织委员会书记的彭泽湘,受民革主席李济深 北平首任市长何其巩、余心清委托,专程从香港再赴北平,对傅作义展开工作,希望争取傅起义,和平交出北平政权。
1948年11月29日,华北野战军杨成武兵团迅速包围张家口。傅作义为保住西撤的通道,令35军三个师增援张家口。12 月上旬,傅发觉东北野战军入关,急调天津附近的八个师到北平附近布防。令35军从张家口突围回防北平。35军突围后,即被华北野战军包围在新保安。至此,傅部西撤道路被完全切断。
彭泽湘抓紧将中共中央赞成和谈的信息迅速转告傅作义,并进一步通过傅的长女、地下共产党员傅冬菊等做傅的工作,随时注意和关心他的思想变化;同时发动进步人士开展了和平解放北平运动。不久,傅即派出他的正式代表崔载之携电台赴解放区与中共有关方面谈判。
在的积极争取和各方面的推动下,傅作义终于下定决心,准备迈出和平起义的关键一步。自北平被围后,蒋介石派军令部长徐永昌赴北平要傅率部分两路南撤,一路自海路由新港撤青岛,一路由陆路经河北到青岛。傅作义以实际形势已不能作到为由拒绝。之后,蒋估计傅可能已与中共方面和谈,又接连派郑介民(国防部次长、军统头目)和蒋纬国到北平活动,蒋介石交蒋纬国带给傅的亲笔信中,还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词,表示对傅格外倚重,要他率部突围。傅均以“坚守北平”加以回绝。与此同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也窜到北平,表示如傅撤退,美海军可在沿海进行援助。
傅作义派专机去接邓宝珊,两人频繁的交谈,派邓宝珊全权代表他去谈判。
12月28日,傅作义派专机到包头将邓宝珊接到北平。邓是傅十分信赖的朋友,又与长期保持着友谊。邓宝珊到北平后,二人频繁地进行交谈。此时傅派出少将处长周北峰、民盟成员张东荪与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再次谈判,并草签了“会谈纪要”。傅对是否接受正有所犹豫时,经与邓宝珊推心置腹的交谈,消除了思想上的疑虑,毅然决定派邓宝珊作为他的全权代表,再次出城谈判。
1949年1月14日,邓宝珊由周北峰陪同,在通县马各庄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招待所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正式会谈,原拟谈判内容包括平、津、塘、绥四地实行和平解放。是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已下对天津总攻令,当晚天津解放。中共中央指示绥远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为此,双方就北平和平解放问题达成了协议。21日,傅作义召集华北“剿总”高级将领会议,宣布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改编,并颁布《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告》。
1949年1月21日,徐永昌奉蒋介石之命飞抵北平东单机场,随后到中南海居仁堂与傅作义、邓宝珊会晤,传达蒋中正意旨,傅作义答复很不明确,而且未向徐永昌透露自己已经和中共达成和平协议。此后,在军事上,傅作义提出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取消,兵团、军、师一律不动的整编方案,最终未被中共接受,中共对傅作义部实行了打散合编的整编方案。在政治上,傅作义抓住《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中“双方派员成立联合办事机构,处理有关军政事宜”以及企业、银行、学校等听候“联合办事机构处理”的条款,力求将这一所谓“联合办事机构”变成自己与中共分享权力的政权。在该协议签订前,毛泽东已于1月15日致电林彪等人指出:“北平城内成立联合机构一点,似乎仍有和我分享政权之意。”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部按照和平协议开始撤离北平。傅作义正式宣布《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公告。同日,北平城内的20余万国民党军移出城外,开至指定地点听候改编。
1949年1月29日,北平联合办事处召开筹备会议,中共代表叶剑英径直对傅作义方面代表郭宗汾说:“此机构是在前线司令部指挥下的工作机关,不是政权机关。”为此,在叶剑英建议下,该机构名称确定为“北平联合接交办事处”。加上“接交”二字,最终从形式及性质上否定了傅作义的任何分权企图。傅作义在军事及政治上的谋划均迅速遭到挫折。
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正式的入城仪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