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密
李密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陈情表》,475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李密祖母魂归道山之后,先后出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立了武侯祠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
李密故居龙门寺,至今立有李密雕像,其墓葬文革被毁
李密老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保胜乡位于彭山县城西北部,至彭山25公里。该村之所以叫龙安村,是因为这里有一座龙门寺。而始建于唐代的龙门寺,正是李密故居之所在。 龙门寺大雄宝殿前,有一块雕着精美龙图案的石碑,上面刻着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有关事宜。道光圣旨石碑的旁边,还竖立着李密像。据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还有一座三孔古石桥,但现己没于荒草丛中。龙门寺虽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却是葬于今天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改土中被毁去。大雄宝殿殿右,山崖上刻着 “李密故里”四个红色大字以及一个巨大的“孝”字,这就是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在这200米长的天然绝壁之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孝笃和他的《陈情表》的诗词,还有再现李密生平和他孝顺祖母的浅浮雕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