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廷锴
国名党同意日方要求撤离上海,蔡延锴坚决不同意,与日军作战到底
1931年11月,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次年1月下旬,日军图谋侵占上海,要十九路军后撤15公里。国民党当局拟同意日方的要求,并派军政部长何应钦理沪向蔡廷锴转达。蔡当即表示拒绝。他反复申明: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连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决心迎头痛击。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获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决心。不久,又赋诗一首表明意志:“戎马倥偬到此间,身心劳瘁任艰难,家书两载叮咛寄,不扫倭寇誓不还”。
当时,十九路军与随后到达的第五军只有4万余人,以轻武器为主。蔡廷锴率十九路军,与装备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六七万日本侵略军血战33天,迫使日军四度易帅,死伤万余人,也无法攻占上海。蔡廷锴从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战后获南京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南京国民政府与日军停战围剿红军,蔡延锴积极喜欢穿抗日救国的理念
1932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议》,把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围剿”工农红军。8月,蔡升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12月底,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蔡部屡遭惨败。蔡廷锴、蒋光鼐为十九路前途起见,多次主动和联系,最后与红军达成停战协议。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蔡任中央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仅两个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蔡廷锴出洋游历。所到之处,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控诉日本侵华罪行,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深受海外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