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朱敬则的个人著作,以及家庭成员和后裔简介,《十代兴亡论》收录魏晋以来群臣成败之事

作者:朱敬则

 

朱敬则著述了《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

朱敬则曾经搜集魏、晋以来群臣成败之事,著述了《十代兴亡论》。又以前代文士所论的废五等封爵的文章,又据秦之得失,认为还可折衷,又写了《五等论》来评封爵之事。

朱敬则的家族成员

长辈

祖父:朱憎宁(字子须,隋朝濉州太守)

父亲:朱操(字道濡,唐朝开封府仪同)

母亲:赵氏

兄弟

兄:朱仁轨(字德容,官太子洗马)

弟:朱玘(官著作郎礼部尚书)、朱瑉(官太子典膳)

妻子

妻:戈氏

子孙

子:朱光顺、朱光迪

孙:朱守温、朱守同、朱守和、朱守滔

后裔

四十一世裔孙: 朱本龙(朱敬则二孙守同公支系,入闽光启公支系,闽东朱氏福州琅山支系,琅山禄房右信支后裔)

从已知的史料,唐代朱氏入闽有三支,一支是唐宰相朱敬则第七代裔孙户部尚书朱光启从河南永城入闽,居福州(就是本人这支),后其长子朱玑在福州抗击黄巢叛军有功,被任命为古田令,后迁入莆田黄石琳井;一支是唐宰相朱敬则第七代裔孙朱玖,于唐末从河南固始入闽,居永泰毗坑(即永阳玉尺 );一支是唐宰相朱敬则第六代裔孙朱澥,于唐末从河南南阳避地侯官,后迁居仙游党田,其第八代孙朱王丑迁居莆田黄石石阜。在唐代,先后入闽的三支朱氏,均为唐宰相朱敬则之后,但三支入闽朱氏是再从兄弟关系,不是同胞兄弟关系。

唐末黄巢叛乱,光启公迁敬则公墓与福州(今福州仓山区淮安村桃源山)。据统计,在福州地区的朱敬则后裔达到十万以上(就本岛就有朱敬则后裔三万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唯一無可取代的是寂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朱敬则(635年—709年),字少连,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 唐朝大臣、史学家。他好学,重节义,爱助人。唐高宗时,任右补厥。武则天称制,广开密告之门,罗织诬陷,诛杀大臣。敬则进谏,武后采纳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为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不久,检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恒国公张易之的陷害被判处死刑,朝内的大臣都因惧怕张的权势而不敢挺身谏阻,唯有朱敬则向武则天劝阻说:“元忠对朝廷忠心耿耿,对他所加的罪名没有事实,如果杀了他,会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则天从谏,魏元忠才得赦免。
后来,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治理国家事务常以用人为先决条件。但因他的性情直爽,触犯了时政,被贬为郑州刺史。他为官清廉,辞官归来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去世,享年75岁。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唐睿宗即位后,追赠其为秘书监,谥号为元。

中文名
朱敬则
别    名
少连
国    籍
唐朝(武周)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亳州永城
出生日期
635年
逝世日期
709年
职    业
宰相,史学家
主要成就
劝谏武则天滥杀,选拔大量人才
代表作品
《十代兴亡论》《五等论》
官    职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郑州刺史
追    赠
秘书监
谥    号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