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史思明的生平之复叛称帝,杀安庆绪,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

作者:史思明

 

肃宗恐史思明再反,派乌承恩去策反并找机会杀害史思明,史思明察觉后起兵再叛

虽然假装归降,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乾元元年(公元758年)5月,以乌承恩为副使,派到史思明军中作“策反”工作,想伺机杀掉这个居心叵测的反贼。李光弼也对乌知思严加嘱托,派他赶快行事。

乌承恩晚上多次打扮成妇人,夜入诸将家里“策反”。没想到这些蕃将出身的将领对史思明很忠心,转头向史思明告发。

由于没有实证,史思明也下不了手。在宾馆之中,史思明在乌承恩床下埋伏两个人。夜见,乌承恩与儿子密谈,说:“吾承上命除此逆胡!”床下两人闻言突出。

史思明马上带兵抓住乌承恩,搜出李光弼的书信以及写有应该诛杀的叛将名单。史思明等贼将大怒,大呼:“我们都投降了,怎么还对我们这样!”乌承恩是个怂包,咕咚跪下,说这些都是李光弼指使他干的。史思明大怒,杀掉乌承恩和他儿子以及从属两百多人,重新反叛。史思明的参谋耿仁智劝他不要反复,他却亲手用棍击碎这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参谋的脑袋。

乾元二年史思明称大圣周王,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

乾元二年正月(公元759年),史思明僭称大圣周王。

肃宗命令包括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内的九位节度使讨伐安庆绪。肃宗本来想派郭子仪作统帅,但考虑到郭子仪和李光弼功业相当,不好安排,便不设元帅一职,而是另外立了一个观军容使的名目,居然让一个叫鱼朝恩的宦官充任。当时郭子仪因为刚刚吃了败仗,便未急着出击。史思明于是趁机收集残兵,驻扎在邺南。而安庆绪则派人大搜官军溃散之后留下的营地,得到大批粮食。有了粮食,安庆绪又开始不买史思明的账。史思明派人对其进行严词谴责,安庆绪又害怕起来,甚至对史思明称臣。史思明回信说愿意略去君臣礼节,改称兄弟,且热情邀请安庆绪前来歃血同盟。待安庆绪冒冒失失地带着四个弟弟及部下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去,史思明却换了态度,将安氏兄弟赐死,而将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处斩。

之后,史思明带兵进入邺城,收降安氏遗众,留下儿子史朝义驻守,自己还回到范阳,五月,更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梦醉红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年,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安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安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中文名
史思明
别    名
原姓阿史那,名崒干
民    族
突厥
出生地
河北省涿州市
出生日期
公元703年
逝世日期
公元761年
职    业
军阀、叛军首领
历史事件
建立燕国形成割据,安乱祸首之一
称    号
大圣燕王,燕帝
年    号
应天,顺天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