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王忠嗣被赞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忠义谋略,卓然冠于一时而垂于后代

作者:王忠嗣

 

近代唐玄宗,李光弼等都对其发起评价,称其为良将
李隆基:尔后必为良将。
李光弼: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
刘昫:郭虔瓘、郭知运、王君〈毚中"兔改大"〉、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域,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然虔瓘以万人征西,请给公乘、熟食,可谓谋之不臧矣。君〈毚中"兔改大"〉以父执登陴,兵竟不出,此则不知门外之事,义断恩也。守珪以至诚感神,取材成堰,与夫耿恭拜井,有何异焉?仙客爰自方隅,骤登廊庙,显招物议,独善其身,盖才有不周,昧于陈力就列。忠嗣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谗人之言,诚可畏也!
赞曰:陇山之西,幽陵之北,爰有戎夷,世为残贼。二郭、二王,守珪、仙客,御寇之功,存乎方策。
 

后人对王忠嗣评价颇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骁勇善战,千古流传

宋祁: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
傅伯寿:尹吉甫之伐俨狁,召虎之平淮夷,皆为有周中兴之名将;陈汤之斩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在晋则谢安宴衍以靖胡寇,祖逖击楫暂清中原;在唐则王忠嗣之抚众守边,张巡之百战死敌,忠义谋略,卓然冠于一时而垂于后代。
张预:孙子曰:“进不求名。”忠嗣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又曰:“退不避罪。”忠嗣不忍以万人命易一官。又曰:“城有所不攻。”忠嗣谓石堡城得之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是也。
罗大经: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黄道周:忠嗣遁孤,养于禁内。诏从萧蒿,立功于外。归报无颜,袭敌自代。上策平戎,敌难盗塞。本负勇名,持重以戒。恐为功名,陷众于害。虽弢漆弓,出去敌败。石堡有城,攻计何在。忠嗣阻之,帝意不快。得城非功,失城何碍。忍以一官,致祸于大。纵使爱辜,金吾不壤。岂料奸诬,竞以死概。赖有哥舒,弃官请贷。再贬汉阳,功名何赖。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物是人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王忠嗣(706年-749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
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王忠嗣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开元十八年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侄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天宝元年,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又使吐谷浑降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
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令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王忠嗣奏称,石堡形势险固,不宜轻举妄动,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唐玄宗对王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但在哥舒翰苦求下,将其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中文名
王忠嗣
别    名
王训
国    籍
唐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华州郑县
出生日期
706年
逝世日期
749年
职    业
将领
主要成就
大破奚契联军,降服契丹三十六部 
在青海湖、积石之战中大破吐蕃
代表作品
《平戎十八策》
祖    籍
山西太原祁县
官    职
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
封    爵
清源县公
追    赠
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