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荆浩在后梁时期开启了隐居生化,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外界交往甚少

作者:荆浩

 

荆浩因为政局多变开始了隐居生活,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

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
却有较多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寄诗以达其意。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可知他请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青莲寺沙门大愚曾经想让荆浩作画,不久荆浩作画给大愚,俩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不久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两人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大愚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显然讲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篇幅很大的画。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宽,也许是一件屏幛画。“故牢建”是说依然坚固地收藏着,保存完好。建,通“键”,锁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过荆浩之画,所以才能说“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断那六幅画作已是几年前的事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何必多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荆浩简介

荆浩(约850-?年),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一说河南济源)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中文名
荆浩
别    名
洪谷子
出生地
沁水,一说济源
出生日期
唐末约850年
逝世日期
五代后唐
职    业
画家
主要成就
山水画
代表作品
《匡庐图》《雪景山水图》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