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作者:赵光义

 

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习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久,所以后世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反对这一说法的人认为: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我要跟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赵光义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太后在临终时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赵光义
金匮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清代史学家毕沅的观点:太宗即位,既不是篡弑即位的;也不是奉太祖遗诏即位的,因为太祖“未尝明降诏旨”,“非实有遗诏也”。《续资治通鉴》中的有关宋太祖“非实有遗诏”的观点一经问世,即被视作材料论断上的权威结论而被广泛接受,影响了史学界达二三百年之久。
二十世纪40年代后,史学家如邓广铭、吴天墀诸先生,虽然对“烛影斧声”一事已有了完全不同于毕沅的看法,但在宋太祖有无传位遗诏一事上,则仍以毕沅之说为准。如邓广铭先生在40年代的一篇长文中即明确断言:“当太宗即位之初,想必正是群情危疑,众口悠悠之际,他却实在没有宣布任何一项遗命以杜众口之疑。”
近半个世纪以后,邓广铭在《试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诏书之谜》一文中又进一步重申:“从《宋史》、《长编》等书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时举行过任何仪式(指宣布遗诏即位等)。”
已故宋史专家张荫鳞、聂崇歧,美籍华裔宋史专家刘子健,日本学者荒木敏一,大陆中青年学者刘洪涛、侯虎等,则对“篡弑论”的观点有所保留。他们认为宋太租并非死于暗杀,而是自己猝死,与宋太宗无关。正因为是猝死,所以根本也就不会有传位于宋太宗的遗诏,宋太宗即位属于自立。
张荫麟先生:“宋太祖之死因虽不能确断,然有一事可以确知者,宋太宗即位并无正式传授之法令依据(无论事实上本无,或虽有而太宗名义上不用)。否则,实录、国史以至于李焘《长编》断无不加记载之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别让我们的爱变成回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宋太宗赵光义即赵匡义(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本    名
赵光义
别    称
赵炅、赵匡义
字    号
字廷宜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
出生时间
939年
去世时间
997年
主要作品
《御制诗文》
主要成就
灭北汉,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庙    号
太宗
陵    寝
永熙陵
典    故
开卷有益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