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钦若
在唐宋南北政治势力三百年政治斗争中,王钦若就参与其中
接着,作者在缕述唐宋之际持续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政治势力的斗争中,首先说了唐代后期永贞革新运动是南方人争取全国政治地位的初次尝试,因为革新派的主要人物的“二王”(王叔文、王伾)是南方人。以后在谈到王安石变法中,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同以司马光为首的另一派之间的尖锐对立,其原因,除了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的观点不一致外,作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谁来改革的斗争,因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人都是南方人,而反对派的中坚人物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等人都是北方人。作者在论述北宋初年南北政治势力的斗争时,对南北两派的尖锐对立作了更多形象具体的描绘。他说:《道山清话》载:“太祖尝有言:‘不用南人为相。’实录、国史皆载。陶谷《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言之甚详。皆言太祖亲为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尝上。”及真宗欲相临江军人王钦若,大臣王旦即以“祖宗朝未有南人当国者”为理由大加阻挠。王旦死后,王钦若始大用,发牢骚说:“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宋史·王旦传》)王旦以识人善任著称,尚需找些“公议”一类的理由搪塞舆论,不敢过分露骨。寇准则公开以北人自居,排斥南人,肆无忌惮。
王钦若为挑拨宋真宗与寇准关系,指责澶渊之盟为城下之盟,使寇准罢相
抚州人晏殊,七岁以神童其荐。真宗召其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寇准不高兴,曰:“殊江外人!”连真宗也觉得不象话,反驳说:“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宋史·晏殊传》)及临江军人萧贯(新喻人)当作状元,寇准又说:“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结果北人蔡齐夺魁。寇准出院,居然对同僚夸耀:“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邻几杂志》)
这种状况,使得在朝南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始终有一种“弱羽惊弦势未安”(《东轩笔录》)的惆怅。但是,南方政治势力的发展,并非统治者个人意愿所能阻止。自真宗破例以王钦若为相,其后居相位者五十四人,而南人有二十九,超过了半数,与唐代仅占十分之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太祖御笔刻石的下落,尤其发人深省。据《道山清话》:“自王文穆(钦若)大拜后,吏辈故坏壁,因移石他处。后寝不知所在。既而王安石、章惇相继用事,石为人窃去。”
“不用南人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遗训。据此典则,王旦阻挠南人王钦若入相当国;寇准以北人自居,打开窗子说亮话,说“南方下国”之人,“不宜冠多士”,要入阁拜相当然更是不允许的。最后终于冲破了这个“门户之见”,王钦若登了相位,成了北宋南方人当宰相的第一人。而王曾说王钦若等五人为“五鬼”,南北“门户之见”可能是个因素,因为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等四人都是南方人,只有山阳人刘承珪,他是属山东的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尚不清楚。